2025-08-28 星期四

追忆峥嵘岁月:杨贵与149名县委书记对话侧记

来源:大河网 编辑:张坷

10月17日,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前排右三)与参加全省县(市、区)委书记培训班的部分学员交流。⑨7张利庄摄

□本报记者任国战本报通讯员陈栋梁

10月17日上午,秋日的阳光洒在林州市城区东部的山坡上。

那里坐落着由棕红色外墙组成的建筑群,绿树掩映,错落有致,这就是声名远播的红旗渠干部学院。在学院主教学楼一楼会议室,从北京回来的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要与正在这里举办的全省县(市、区)委书记培训班的学员们对话交流。

8时30分,来自全省的149名县(市、区)委书记早已来到会议室。如果说,红旗渠是一座历史丰碑,那么,杨贵就是这座丰碑的奠基者。不少人听说过他的经历,却从未谋面。大家都期待着这次特殊而难得的相会。

8时40分,今年88岁依然精神矍铄的杨贵,在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夏杰等人的陪同下步入会场。学员们纷纷起立、鼓掌,并快步上前与老人握手。

“大家好!你们都是县委书记,县委书记我也当了20多年,跟大家是同行。只不过,我是50年前的,你们是50年后的。今天来,主要是跟大家讲讲我当时的情况,咱们就是互相做个交流。”平实的开场白,让会场气氛显得十分轻松。

“我是1954年来林县当县委书记的,到这里的第一件事,是先了解情况。”杨贵在介绍自己如何当好县委书记时直奔主题,他说,情况了解到最后就只剩下一个“苦”字了。当时林县的突出问题有三个,一是生活苦,二是缺水,三是疾病多。“所以我跟县委的同志说,要改变林县的面貌,主要抓啥?主要是抓水,大家听了都很赞同。”

如何抓水?杨贵回忆说,县委做的第一件大事是“开代表大会”集思广益,大家的一致意见是“引漳河水是唯一的办法”。他就带人到山西那边寻找合适的引水点。随后是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摸家底,有多少粮,有多少钱,能买多少水泥、钢筋、炸药,感觉到可以修了,就开始跟群众商量。商量的时间很长,越讨论,群众心里越亮堂:修渠是苦干,不修渠就得苦熬。现在吃点苦修了渠,以后大伙就能享福了。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最终支持修渠的群众超过90%。

台上,老书记娓娓道来,说到动情处,眼泛泪花;台下,年轻书记们聚精会神,不时有沙沙的笔声。

往昔如昨。从开始修渠时“一人一米”的全面开花,到“开盘阳会议”调整思路,重点突破;从“四个月大功告成”的闪电论,到“修渠是个持久战”的理性判断;从因缺水林县人很少洗脸,到群众“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自带干粮上山修渠;从起初的“引漳入林”渠名,到“高举红旗前进”的“红旗渠”由来……老书记如数家珍,声音时而低沉,时而激昂。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穿越时空,把人们带进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做事要依靠群众,还要对群众负责。”这是杨贵在座谈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举例说,一次修渠时,20多岁的小伙王保为点炮摔瘸了双腿,不好找对象。杨贵得知后说,我们应该对群众负责到底,一定要给王保介绍对象。半年后,王保娶了媳妇,全家人对杨贵十分感激。

……

虽然年近九旬,但回忆起50年前的一幕幕场景,老人记忆犹新,滔滔不绝。

修建红旗渠是一段艰难的历史,更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林县10万儿女,靠一锤、一钎、一双手,苦干10个春秋,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斩断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建成了全长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红旗渠的故事,跌宕起伏,高潮迭起。老人讲得声情并茂,听众听得如痴如醉。

时间悄悄流走,一个半小时很快过去。当老人把思绪拉回到现实中时,许多人还沉浸在那段战天斗地的峥嵘岁月里。最后,杨贵还就党员干部从政的干净、担当、学习等话题,与大家进行了对话和交流。

活动结束时,全体起立,用长达几分钟的掌声,来表达他们对老人的钦佩和谢意。当老人离开时,众人簇拥着他依依不舍……

许多县委书记表示,与杨贵老书记面对面交流,不仅使我们对红旗渠精神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使自己的思想受到洗礼,认识得到升华。他们说,在今后履职尽责、干事创业实践中,一定要发扬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坚持群众路线,坚定理想信念,敢于担当,在改革发展中有新的更大作为。③4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