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记者获悉,2015年中国(深圳)综合发展研究院发布的第七期CDI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显示,成都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排名中西部第一、全国第六。
成都,坚持把实施金融支撑战略作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重要举措,加速发展金融产业,大力推进金融创新,着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发展活力,带动了成都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全面提升。据成都市金融办副主任梁其洲介绍,成都市实施金融支撑战略的工作措施及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创业投资规模快速壮大
成都坚持把创业投资作为创新创业的源头动力,着力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设立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带动金融机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早中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发展,拓宽科技创新企业“最先一公里”的资金来源。
目前,股权基金业已成为全市金融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16年6月末,成都市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的各类股权基金管理公司共426家,共管理基金209只,基金规模达376.87亿元,预计实际管理规模超过1000亿元。其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261家,管理基金规模193.17亿元;创业投资基金27家,管理基金规模44.29亿元;私募证券投资基金132家,管理基金规模137.41亿元;其他类型的私募基金6家,管理基金规模2亿元。股权投资机构数量占全省的90%,从业人员数量超过7000人。
坚持把产业投资基金、城市建设基金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生动力,着力打造政府投资基金的“航母舰队”。如今,成都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全局发展,在今年6月启动设立规模400亿元的成都前海产业投资基金(母基金),预计将带动设立2000亿元子基金群,撬动社会资本过万亿。成都前海产业投资基金是国内首次由两地政府共同推动设立的政府引导基金,不仅打通了成都—前海—境外的融资通道,而且将汇集伦敦、纽约、法兰克福等全球资本进入,在全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
坚持把创业投资机构集聚化发展作为推动创新型企业股权资本化、智力资本化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资本创富、资本兴蓉的创新创业平台。今年6月中国.天府国际基金小镇举行了开镇仪式,基金小镇高起点规划、高品质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目前,吸引纪源资本等10家国内外知名风险投资机构入驻,全部建成后可容纳超过1200家资本机构,汇聚规模超万亿的创业资本,成为领先全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基金产业集聚区。
经济证券化行动深入实施
据悉,成都深入实施经济证券化行动计划,强化直接融资对创新的支持。截至2016年6月末,全市共有A股上市公司66家,1—6月新增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47家,1—6月新增52家。A股上市公司总数和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均居中西部第一。2016年全国获得证监会“AA”评级的8家证券公司,有2家注册在成都。成都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6年6月末,资本市场累计实现融资291.7亿元,占全省比重达63.1%,同比增长21%;其中,9家上市公司通过首发融资和股票再融资157.1亿元,占四川全省比重达86.3%;实现债券融资123亿元,占全省比重达46.1%。
要素市场体系日趋完善
加快建立广覆盖、多类型、低成本、高效率、严监管的地方要素市场,丰富和完善市场功能体系,增强要素机构对创新型科技型企业的服务功能。截至2016年6月末,成都市共有西南联交所、天府商品交易所、四川金交所、成都农交所、川藏股交中心等9家地方要素市场。其中,成都(川藏)股权交易中心是全国唯一一家跨省区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场所,截至2016年6月末,挂牌企业数量达到543家,其中,四川省挂牌企业541家,西藏地区挂牌企业2家。
围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重大战略,目前,成都正抓紧推动设立成都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中成天府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一批创新型金融要素交易机构,把成都建设成为全国创新要素交易体系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
创新创业的间接融资渠道持续拓展
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末,成都辖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24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存款增量居第中西部第一;全市辖内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44万亿元,同比增长11.8%,贷款增量居第中西部第一。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22亿元,同比增长22.4%,高于贷款平均增速10.6个百分点,主要投向了创新创业企业。全市实现保费收入515亿元,同比增长63.7%,创5年来新高,在全国位居第四、中西部第一。大力推进商业银行科技支行建设,成都银行科技支行、建设银行科技支行等一批科技金融机构先后设立,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科技创新研发提供多渠道、多元化融资服务。
新兴金融机构加快设立,富登、瀚华、维仕等3家小贷公司获批互联网小贷试点业务,业务地域扩展到全国;锦泓、高投等5家小贷公司获批科技小贷试点,可开展投贷联动创新,有利于更好服务科技型小微企业。四川希望银行已正式获批筹建,将融合线上与线下应用需求,为小微企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南商行金融租赁公司刚获批设立,弥补了成都金融租赁行业的空白,将为成都产业发展、创新创业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
金融产品和服务极大丰富
据悉,多项国家级金融改革在成都试点先行,众多金融创新产品在我市率先推出,拓展了金融助推创新的发力空间。以全国首批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为契机,成都着力建立省、市、区三级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基本形成了以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融资顾问、上市辅导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投融资服务格局。高新区盈创动力牵头承建科技部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及应用示范项目,吸引53家国内外知名银行等金融机构入驻,与近100家投融资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成为成都高新区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工作的重要载体。
以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创新试点为契机,成都在全国率先设立农村产权交易所,首创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实现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全覆盖。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截至2016年6月末,成都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金额达到134亿元,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以全国首批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试点城市为契机,成都加快实现移动金融IC卡在交通、商业、便民缴费、餐饮、旅游等多个领域应用,截至2016年6月末,全市10家试点银行累计实现发放各类移动金融卡片27.9万张。推动知名互联网企业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平台落户成都,与中国银联、汇付天下等领军企业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互联网金融与创新创业资源无缝对接。
下一步,按照成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工作部署,以“中国金融第四极”总体定位为指引,大力实施金融支撑战略,重点打造“资本市场、财富管理、结算中心、创投融资、新型金融”五大核心竞争力,努力在新一轮金融中心建设格局中实现发展最主动、转型最深入、改革最前列。力争通过3年努力,基本完成试验区涉及金融的各项改革任务,率先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通过5年努力,初步建成现代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科技金融产业规模化、聚集化、国际化格局基本形成。具体内容包括,打造中国西部创投融资中心,打造面向东南亚的财富管理基地,打造区域性国际资本市场和打造中国西部重要的结算中心,以及打造中国新型金融先行区五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