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方面,为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全面依法治国营造良好氛围、提供有力舆论支持,本报从今天起推出“法治中国行”专栏,从不同侧面展示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政策、新举措、新成效及给群众带来的切身感受,同时及时报道各地区有序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好典型、好经验。
“打官司不再难”,这是一年多来,记者采访法院司法改革成果听到最多的声音。
2015年5月1日,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在全国法院正式实施。
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姜启波介绍,仅仅一个月,全国法院立案数增幅近三成,其中,行政案件数量同比增长221%;一年后,全国法院收案数增长28%,当场立案率高达95%。有案不立、拖延立案、年底不收案等现象基本消失。
门槛降低,求告有门
问题是改革的突破口。进入本世纪以来,法院办案数量每年以10%左右的幅度持续攀升,法院“案多人少”矛盾突出。在原有立案审查制背景下,一些“棘手”的案件因种种原因,在“审查”中被拒之门外。“求告无门”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人民群众到法院告状,如果连法官都没见到,就不得不打道回府,势必把矛盾纠纷推向社会,影响稳定,损害司法公信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卫东说。
为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站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改革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
这是一场坚决、彻底的改革,它意味着,当事人只要提供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起诉材料,人民法院就必须予以登记立案;它意味着,当事人可以依法无障碍地行使诉权;它更意味着中国法院的案件受理制度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变化。
去年5月4日,是实行立案登记制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的赵律师一早就来到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今天确实非常顺利,不到半个小时,手续就全办完了。”
“每个环节,法院都会明确告诉律师下一步该做什么,就是当事人自己来也非常清楚。”赵律师说,以往立案环节中耗时最长的就是审查环节,如果材料不全,很难一次性立上案。
这样的新体验在过去一年中已经逐渐成为常态。10分钟立案、8分钟立案、5分钟立案……不断刷新的速度,标注的是人民群众打官司的方便快捷和权利保障。
作为和法院打交道最多的律师,对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成效感受最深。
辽宁成功金盟律师事务所律师朱春光因欠款纠纷到法院立案,12天后就以调解的方式结了案。“我的当事人只有微信保留的证据,如果在以往,肯定不够立案条件,现在实行登记立案,才有了诉讼权利的保障。”
“立案登记制改革实施后,我们代理的案件再也没有出现过立不了案、求告无门的情况。”北京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大进说,立案登记制改革在司法改革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