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9 星期二

郑州国棉老厂三代人的记忆现大多数人和棉纺厂不再有交集

来源:大河网 编辑:林峰峰

雨中,这对老姊妹携手走在国棉四厂菜市场里,也许几十年前,她们俩就在一起工作呢

国棉五厂斑驳的大门

统筹:河南商报记者 唐朝金

采写:河南商报记者 唐朝金

王菁 吴智星

摄影:河南商报记者 唐韬

郑州市建设路国棉四厂的门头,像是一个躺在手术台上的老人,被蓝色的围挡裹得严严实实。它做的是整形手术。按照工期,下个月底能修缮完毕。那时,它将容光焕发,再现生机。可惜的是,由大门所护持的国棉四厂家属院中所居住的老人,已经不可能像这个门头一样,重回年轻。

半个多世纪过去,郑州几家老棉纺厂建厂时的姑娘小伙,早变成晚辈口中的奶奶爷爷、太奶奶太爷爷。生命一代代传承,这个城市却渐渐与棉纺厂少了交集。

【棉一代】

她瞒着母亲

买火车票来郑州“支援建设”

1956年,尽管家人反对,但是20岁的小陆仍然瞒着母亲,偷偷花了十二块五买张车票,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江苏常州。她坐了三天两夜的火车,才来到郑州,进入当时刚刚建成的国棉三厂。

60年过去,如今已经80岁的陆大娘解释不清自己一意孤行的原因,却仍记得内心的一腔热情,“就是想来”。

在上世纪50年代,郑州市棉纺路上的棉纺厂陆续拔地而起。除了通过当地居委会招工,郑州的各大棉纺厂还以外地支援建设的方式,从上海、青岛等纺织业相对发达的沿海城市请来了大批产业工人。数万人自此走进了轰鸣的纺织车间,成为郑州的“棉一代”。

那一大批前来“支援建设”的纺织高手,有些是服从组织安排,全家迁往郑州,也有的人是只身前来,就像当年的小陆、如今的陆大娘。那些“支援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办法,“五一织布工作法”便是其中一种,从操作,到如何处理故障机器,都规定得很详细。

他们干劲十足

每年为国家贡献一个纺织厂

今年78岁的毛子莲,是郑州国棉三厂的第一批职工。她听说三厂是按照统一的设计图纸建造,“先进得很”,工作环境好,“化学地板,一走一软”,16岁的本地小姑娘动了心,便报了名。

经过简单培训后,毛子莲成为布机车间的一名布机挡车工。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来回走,开布机,关布机,用手摸布,检查疵布。为了赶产量,半个小时的用餐时间往往会压缩成十几分钟,“早点开机,就早点生产,提高产量”。

当时,车间内部还配备“卫生防疫站”,工人生个小病在车间就能看好,此外,饭也会有人专程从食堂送来。这么干,全都是为了高效工作。

因为这份抓紧吃饭好干活的勤奋、一人能干两人活的高效,毛子莲在1958年获得河南省劳动模范称号,并在1959年去北京参加了国庆十年观礼。

众人拾柴火焰高,纺织机日夜运转,工人“三班倒”,在毛子莲等数万纺织工人的努力下,郑州国棉厂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起来,创下了每家企业“每年为国家贡献一个纺织厂”的惊人业绩。

【棉二代】

43岁的她为让儿子接班

选择了提前退休

为了让儿子赶上最后的接班政策,1981年,当时只有43岁的曹大娘选择了提前退休,“那个时候想进纱厂上班,相当不容易,谁都知道这是好工作。”

除了接退休老人的班,进入纺织厂工作的途径还有技校统一组织的招工考试,以及上山下乡的棉纺厂子弟返城进厂。这些生于1955年到1965年的人,构成了郑州的“棉二代”群体。

“棉二代”的进厂时间一般在上世纪80年代,这时正值郑州纺织行业经济效益最好时期,纺织业成为郑州市第一支柱产业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和现在的幼儿园不同,棉纺厂的“托儿所”分为两个园区,一个在生活区,“托幼儿”,一个在厂区,专门照看那些尚需要哺乳的婴儿。国棉五厂的职工谭晓晖还记得,她的女儿出生于1987年,她刚休完产假,就返回了工作岗位,“上班时孩子放在托儿所,工作间隙赶紧跑去喂奶。”

繁荣过后的棉纺路

成了令人伤感的“下岗一条街”

上世纪90年代之前,“棉二代”的生活方式和父辈差别不大:厂子效益好,生产节奏快,企业的生产计划都由国家统一安排,每个棉纺厂都有食堂、澡堂、医院、学校、托儿所,除了工作,职工似乎不用操心任何事情。

单调而充实的生活,让他们从来不考虑棉纺厂的未来,对“下岗”一词更是陌生。

后来形势急转直下,计划经济下的棉纺厂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1999年的某天早上,国棉五厂职工走到单位门口,却发现厂门紧闭,门口贴通知表示即日起生产暂停,要求工人回家等候通知。

1998年,国棉二厂首先宣告破产后,郑州的各棉纺厂先后被拍卖、收购和改组,昔日风光无限的工厂区,成了令人伤感的“下岗一条街”。

【棉三代】

他们中的大多数

和棉纺厂不再有交集

“棉二代”下岗时,常听到刘欢的歌,“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大批棉纺厂职工被“买断工龄”,得了一笔补贴后自谋出路,在这个时候,这些下岗职工的孩子,大多刚上小学或初中。年幼的“棉三代”那时并不懂得,“辛辛苦苦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进风雨”的父母,正在经历怎样的人生转折。

往后的近20年间,棉纺路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棉一厂、六厂厂房旧址上,已是高楼林立的新兴商圈;国棉三厂、四厂分别迁往中原纺织工业园区和中牟县白沙镇;国棉五厂进行改造,原址主要规划为地产项目。

棉纺路上没了纺织厂,自然也没了严格意义上的“棉三代”。小王的奶奶和父母都是国棉五厂的职工,在棉纺路长大的她,已经多年没回过位于建设路五厂四街的老房子,“居民楼之间,到处是私搭乱建的铁皮房子,乱糟糟的,看着心里不好受。”她说。

随着中部地区的发展进入了快速轨道,郑州受益于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自贸区等国家战略,一跃成为“热点二线城市”。“棉三代”成了发展进程中重要的贡献者和受益者,尽管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和棉纺厂不再有交集。

【记者手记】

近日的郑州,一直在下雨。棉纺路上,厂子的门头更显旧了。它们被保留下来,一直注视着郑州的前行。

它们成了几代郑州棉纺人记忆里的一个点。这个点大多数时候在沉睡着,而一旦触摸它,激活它,它便会延伸成一条线,扩散出一个面。那些曾经鲜活了一个时代、激荡着一座城市的故事,从沉睡中苏醒了。

【征集】

你是“棉几代”?你是否还保留着郑州棉纺厂时代的珍贵照片和回忆?是否了解半个多世纪以来棉纺路背后的兴与叹?

如果你想聊聊自己的故事,请联系:

18530066281

18538216769

18939505362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