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传统舞蹈火老虎第六代传承人张化群在示范火老虎表演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玉玺在向群众演出大铙
永城市非遗项目刘邦斩蛇传说——刘邦斩蛇
奶奶庙正门。奶奶庙传说为非遗项目。
民间文化演出——非遗项目舞狮表演
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表演——桃花女剧照
非遗项目展演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况素真表演柳琴戏
汉代非遗项目——民间傩舞
□总策划毕江远文图统筹本报记者陈海峰通讯员张辉
永城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群聚集,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割彭城、睢阳二郡之地设县,始名永城。
近年来,在永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永城市文化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机构设置、非遗普查、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遴选、展示场馆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初步奠定了比较完备的非遗保护工作基础。
2010年3月,“永城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外公布,包含车集“火老虎”在内的17个项目列入其中。截至目前,永城市已分别公布了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确定了4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认定了49名代表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初步建成,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得到了有效保护。
记者获悉,自2009年开始,永城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机构设置、非遗普查、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遴选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非遗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非遗保护机构逐步健全。2010年3月,永城市成立了非遗保护专门机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配备4名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全市非遗保护的日常工作,市财政每年拨付一定的非遗保护、保存经费。同时,在市豫剧团成立了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大铙传承人王玉玺个人投资正在建设永城大铙传习所。非遗保护机构的逐步建立健全,有效加强了对全市非遗保护工作的组织和指导,使非遗保护工作有了机构保障。
非遗普查工作硕果累累。成立了普查工作指导小组,专门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查、整理工作,切实把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挖掘出来。自2009年以来,共投入普查人员2300余人(次),收集非遗线索29759条,其中重点立项项目1004个。编纂文字资料共计140万余字,照片400余张,录音、录像资料32小时。通过普查,永城市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和数据库,为深入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已确定的4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永城大铙、柳琴戏、清音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