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民”“民参军”还需迈过几道坎?——军民融合改革一线的探索启示
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统筹配置军民两大体系资源,疏通军民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关乎大国崛起的前途命运。破解“大炮”和“黄油”的矛盾,让“军转民”“民参军”顺利过坎,是中国改革必须破解的难题。
军工突围 民企进军 向市场要出路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冲破军民藩篱的主要参与者。
重庆长安汽车的前身是“第21兵工厂”,后曾更名为“长安机器制造厂”。上世纪中叶,长安为中国的军工制造屡立战功。但改革开放初期,长安军工产品订单锐减,任务量仅为产能的20%,一度举步维艰。
为了解决1万多职工吃饭问题,这个老牌军工企业开始了民品开发的艰难探索。经过考察发现,汽车作为老百姓吃穿住行的基本生活需求之一,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根据当时“缺重无微少轻”的市场情况,长安汽车率先与国外进行技术合作,投入科研创新,集中力量发展微型汽车生产,终于突出重围。
重庆市科协的专家表示,国有军工企业经过长期的积累,技术“家底”雄厚,生产体系完备,军工企业发展民品要在市场中优化配置资源,寻求出路。
面对长期相对封闭的军工行业和“兵强马壮”的国有军工单位,民营企业的“参军”之路同样不易。
“民营企业要想在国防科技工业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有和国有军工单位同台竞争的能力,只有做军品整机装备,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鲶鱼效应’。”西安天和防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狄凯说。
西安天和防务的“参军”之路是从做连续波雷达开始的,这是当时国有军工院所尚未涉足的领域,但在军队里有着急切的需求。针对这一市场空白,天和防务整合了西安高校、社会上的先进技术资源,研制出填补市场空白的产品,如今已拥有100余项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
从一个“势单力薄”的民营企业,发展为国内第一家以“整机为主、配套为辅”为经营方向的民营军工企业上市公司。狄凯说:“我们是在军民融合的政策扶持下,用市场之手在科技研发、人才激励、市场开拓、公司管理等方面优化配置资源,逐渐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