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0 星期三

长干里、龙蟠里、虎踞关 2500年来的“十佳老地名”还有啥?

来源:新民网 编辑:颜学辉

扬子晚报网10月25日讯 (记者 董婉愉)“民国时期的地名因年代不够久远,在市民评选老地名时被否定了。”令南京大学历史教授胡阿祥自豪的南京老地名,在各地来的名城地名专家中有了共同的感受。今天,中国地名学会城市地名专业委员会一届一次理事会在南京召开,来自天津、济南、郑州、南昌、舟山、榆林等十四个城市(县)的地名工作者和专家,在眼下城市经济建设发展的背景下,一面交流老地名背后的故事,一面探索交流市民如何在老地名中听故事、讲故事。

据南京市行政区划地名协会介绍,2004年初,南京市民第一次海选出建城近2500年来的“十佳老地名”,分别是:先秦时期的长干里,六朝时期的龙蟠里、虎踞关、乌衣巷,桃叶渡、莫愁路,宋朝的夫子庙,明朝的朝天宫、成贤街和孝陵卫。他们与其他90个地名入选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地名自春秋时期到清朝,历史跨度达两千多年,难怪民国时期的地名不入市民法眼了。同时,为怀念消失的老地名,市民也海选出“十大遗憾消失老地名”,分别是:唱经楼、安乐寺、邀笛步、百猫坊、杏花村、子午路、凤凰台、仁孝里、吉祥街、赤石矶。“这些老地名中,位居城南的占了80%,因为城南是直至明朝以前城市意义上南京的范围。”胡阿祥教授介绍,城中的成贤街,城东的孝陵卫,是明朝时期扩建得名。城北的空缺反映出这个地区在南京历史发展中的滞后。他不无遗憾地说,作为古城旧都,遗存的真正古迹却很少,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破坏,让老地名更多成为城市的记忆。

记者从南京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开通的全国首家地方性地名专业网站“南京地名网”上了解到,全市登记审批的地名有1.5万多个,其中老地名不下一万个。“部分开发商在居民区乱入名称,致使近年城市文化形象收到损害。”中国地名城市专业委员会地名专家组组长薛光透露,地名审批的宽松,让开发商尝到甜头。洋地名、与批文大相径庭的地名、增改地名现象普遍存在,如批复为“水榭春天花园”,使用名却变成“莱蒙*水榭春天”,“金陵明珠大厦”变成“罗马假日”,未经报批就公开使用的“斯亚花园”等等。

城市地名文化是中国地名文化的集中地,也是地名管理的难点所在。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形势下,大量的城市人口对地名公共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更需要在有故事的氛围中获得幸福感。

中国地名学会会长、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胜三说,地名不应该停留在学术性研究的基础上,有故事的城市,要充分挖掘地名背后的历史故事。参加探讨的各地代表意见比较一致:城市地名是地名文化的富矿,应在专家指导和市民努力下,挖掘故事提高地名文化影响力,也是提升市民文化素养的一个渠道。编辑:乔金玲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