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17日消息(记者何源)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不久前,34岁的天涯论坛副主编金波在北京某地铁站内突然晕倒,抢救无效离世;上周,一名20岁的上海女孩在健身房,突然倒地猝死。每到夏季,都是心源性猝死事件的高发期。
通常,如果在发病3到5分钟之内及时施救,至少能挽回一半患者的生命。记者调查发现,在我国,公共场所急救面临着急救设备缺乏、公众急救意识不足的双重困境。那么,遇到突发疾病该怎么办?怎样的急救措施才是有效的?
在金波出事现场一段2分30秒的视频可以看到,金波倒地后,身旁两位热心乘客曾努力对他进行了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却无力阻挡死神的脚步。杭州市中心医院副主任医生欧阳侃表示,急救中对金波的胸外按压仅占23秒,影响了急救效果。没进行最重要的胸外按压,可能是急救技术上比较不合理的地方。
我国每年类似突发心脏性猝死病例超过54万人。由于温度高、气压低,夏季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更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地。一个猝死患者心脏停跳超过10分钟,就会脑死亡;但倘若能在1分钟内心肺复苏,3到5分钟内电击治疗,有一半甚至四分之三的患者,都能够转危为安。欧阳侃表示,这些心脏骤停病人早期有85%出现室颤,用自动体外除颤器也就是AED除颤最为有效。因此,AED也是公认的突发心源性猝死患者“救命神器”。它可以自动分析,操作者只要根据语音提示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就行。可以提高心律失常的恢复率。
在日本,每10万人配有AED 393台,美国198台,数量较少的德国也有17台。这些AED广泛分布在机场、车站、大型商场等人流密集区域的明显位置,随时准备挽救人生命于分秒之间。然而,我国除了首都机场、奥运体育场馆,以及上海部分地铁站有配备之外,其他公共场所几乎难觅此类“神器”的身影。河南郑州某大型商场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确有急救箱,但其中仅配备了简单药物,比如酒精、碘伏、速效救心丸等。
被问到如有顾客突然昏迷,有无心肺复苏的急救设备时,工作人员表示:最主要还是依靠救护车过来。如果真的遇到昏倒的情况,就先疏散人群,广播寻找看顾客中有没有医生护士。心肺复苏这种东西需要电击,如果用不好使用者本身也会有一定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