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1 星期四

泌阳:精准扶贫拔穷根儿

来源:大河网 编辑:林峰峰

贫困户对正在进行的精准扶贫工作充满感激。

通过帮扶,贫困老人李永堂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首席记者李钊通讯员邓敏张成亮文图

盘古乡:扶贫帮困倾真心

十月的泌阳县盘古乡,处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精准扶贫工作,是这段时间农村农民工作的中心;记者驱车来到该乡,目睹了盘古山下乡村干部入农户、进田间,用真心帮助贫困户的一组镜头。

扶贫走好“精准”路

10月25日下午,在该乡许庄村的一块菜地里,我们见到了71岁的贫困老人李永堂。

李永堂全家4口人,母亲97岁,卧床不起,自己单身,还有个弟弟和痴呆弟媳。李永堂和弟弟年龄大了,没有劳动能力,自己仅种了2亩地,其余的地租给邻居种,几乎没有收入,仅顾着吃饭,连买药的钱都没有。

在这次精准扶贫攻坚活动中,盘古乡党委、政府以落实贫困户精准识别“六步”工作法(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为平台,核准困难家底,找准脱贫路子。乡村干部对现有人口进行拉网式摸排,乡党委书记陈磊、乡长牛新伟带头入户、调查走访,全面掌握贫困户家庭状况、致贫原因,然后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公开评议。李永堂一家就是通过评议被确定为扶贫对象的。李永堂说:“俺一没找领导提要求,二没托人找关系,就把俺确定为了扶贫对象,说明精准扶贫工作公开透明,真准。这不,今年春上免费送给俺花生种子,乡里领导经常往家里跑,不让家里缺一点儿日常用品。”

帮俺圆了大学梦

19岁的乔小雯,家住盘古乡吉洼村,在今年高考中,小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本科。聪明伶俐的小雯,自小家庭条件太差,收入微薄,家里连房子都没盖。

贫困家庭走出一个大学生,让亲戚邻居称赞不已。当领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她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因没法筹到上大学的学费,她思虑再三,最终决定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去沿海地区打工闯天下。

正当她准备收拾行装外出挣钱养活自己的时候,该乡的乡和村干部主动与她联系,帮她筹集了5000元学费。与此同时,把她家纳入帮扶对象,还计划帮她家建房。小雯感动地说:“上级领导真好,在俺没有一点办法的时候,伸出双手帮俺上大学,能上大学,一直是俺的梦想!”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该乡扶贫主要采取四种帮扶方法。一是培训帮扶,免费对群众进行技术培训,让其掌握一技之长。二是企业帮扶,联系企业,介绍其就业,为其办理小额贷款,帮助创业。三是助学扶贫,对贫困家庭学生,倾力资助,不落下一个。四是兜底扶贫,把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进行产业扶贫。

战胜病魔有信心

傍晚时分,盘古乡一个小村庄,人们从四周的田野里陆续归来。

一位中年妇女刚到家就忙碌着做晚饭。她个头不算高,有点清瘦,朴素但衣着干净,清瘦却动作麻利。此情此景,记者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她是一个癌症患者。

她,名叫高叶,38岁,盘古乡柏树庄人。自从确诊为癌症患者,这个家已经为治病花去30多万元,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从此致贫。面对欠债的压力,高叶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县乡扶贫干部了解情况后,主动协调,给她家送去钱物,并为她丈夫联系工作,安置两个孩子上学。扶贫干部的真情帮助,让高叶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增添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现在她的病情慢慢有了好转。

从柏树庄出来,夕阳已经在炊烟的搀扶下进入了梦乡。陪同我们的村支书由衷地感慨: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要说一千个贫困家庭不只是一千个曲折的故事,有了党和政府这个靠山,啥困难都能克服,咱老百姓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杨家集乡:扶贫走好“精准”路

金秋十月,泌阳县杨家集乡的田野和村庄,处处洋溢着祥和的气氛。记者随同包村扶贫干部来到该乡孟岗村走访,从贫困户充满感激的话语里深深地感到: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走村串户的基层党员干部像一道道亮丽的彩虹,给贫困户送来了党的温暖,送来了脱贫的钥匙,改变了他们生活的色彩。

让孩子们长大后多做好事

帮扶对象孟通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和姐姐妹妹在父母的呵护下快乐地成长。可天有不测风云:在一个突发事故中,父亲离世,母亲随后改嫁他乡。姊妹仨还是年幼的孩子,只好跟随80多岁的奶奶王书凤生活;王书凤年老多病,竭力照看着孩子们,生活极其困苦,姊妹仨相继辍了学。

在这次扶贫攻坚活动中,乡党委、政府通过群众评议、公示,把他家列为扶贫对象。从此,乡领导和驻村干部就像亲人一样,经常上门帮助他一家解决问题。乡领导协调学校,资助他们上学;每逢节日,就带着生活和学习用品看望他们。

当记者面对小孟通的奶奶,谈起扶贫干部的事儿,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禁不住老泪纵横:“这三个孩子是俺的一块心病,俺就愁着他们咋能够健康长大;是这些不认识的领导,帮俺解除了心病,俺一定教育孩子们抓住机会好好学习,将来为社会多做好事!”

书记结了俺这穷亲戚

今年初夏的一天,对于76岁的贫困老党员孟庆林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乡党委书记朱璐带人来到他家,帮他家进行危房改造。

孟庆林是该村土生土长的农民。20多年来,靠土里刨食生活,收入微薄,再加上自己患有高血圧、心脏病和脑梗塞花了许多钱。2013年,女儿考入郑州财经学院,花费更大,入不敷出。今年年初,孟庆林就对房子发起愁来:房子年久失修,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再不修缮,唯恐在雨季发生倒塌。没想到,党的扶贫政策这么好,没花一分钱,政府就帮助把他家的房子修缮好了。

孟庆林说:“俺是朱书记的帮扶对象,他就像走亲戚一样经常过来看望俺,给俺送钱送物,真让俺不知说啥好。”

在孟庆林家,记者感到虽然秋风有点凉,但金秋的阳光却很明媚,让人感到很暖和。

帮助群众拔穷根儿

深秋时节,孟岗村大片平整的田地露出了浅黄的麦苗。

村民孟献其正在乡里创办的产业扶贫点——孟岗香菇种植基地忙碌。

64岁的孟献其没有老伴了,前年,儿媳嫌家里穷,撇下两个年幼的孩子,与他的儿子离婚,一走了之。儿子想不开,患了精神病,离家出走两年没有音信,两个十来岁的小孙子就跟随孟献其生活。由于没有收入,日子过得很紧巴,这使孟献其感到很茫然,不知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为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我们将全乡575户贫困户进行详细分类,分出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学致贫三大类。”该乡乡长李婉玉介绍,“针对不同类型的贫困户,我们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围绕‘转、扶、搬、保、救’五个脱贫途径,结合乡情及长久发展需要,因村施策,因户施法,选择多种精准脱贫路径,解决‘怎么扶’的问题。”针对孟献其的情况,乡党委、政府也实施了精准扶贫。

孟献其说:“乡党委、政府帮俺入股1048袋香菇,让香菇种植基地负责管理,收益后给俺分红。同时,还安排俺到香菇种植基地干活,按劳取酬,平均每天收入50元,算是帮俺拔了穷根儿,解决了俺的后顾之忧。”

金秋艳阳送温暖,乡风阵阵显祥和。通过走访贫困户,记者深深感到:精准帮扶,不仅仅是帮助脱贫,还温暖了人心,和谐了社会!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