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7 星期日

第十八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教育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来源:中国网 编辑:吴海东

中国网讯 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有机整体,同时,炎黄子孙,有相似的文化背景,有共同的价值教育追求。

10月22日,第十八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开幕。“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教育学术研讨会”旨在加强学术交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教育文化水平。

此次论坛的主题为“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发展”主题下设五个分论坛:互联网时代的课程建设与学校发展;互联网助力教师专业发展;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互联网时代的家校社教育创新和互联网与教育实践应用。

“跳出教育搞教育”的文化交流盛宴

北京市教育学会邀请到了中国家长教育学术带头人、家庭管理专业创建人、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市教育学会家庭教育研究会会长、美国MUM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客座教授齐大辉教授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家校社协同教育创新”分论坛的主持人。出席研讨会的嘉宾有:陈刚——北京教育学会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研究分会秘书长、全国伴随成长公益项目办公室副主任;叶影红——澳门教业中学幼稚园负责人;李景艳——北京朝阳区兴隆小学校长;赵岩——天津市和平区万全小学负责人;王瑞——北京海淀区教科院主任;李光——吉林大学教授;刘孟海——北京门头沟社区学院副院长;郁琴芳——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代表;温剑青——上海市静安区安庆幼儿园代表以及北大书同校外辅导员代表。

这是一次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跨阶层的“跳出教育搞教育”的文化交流盛宴。齐大辉教授强调:教育创新要从“王”字分解,三横分别代表“伦理教育、心理教育和生理教育”中间一竖就代表北大书同的“家校社协同教育理论”,串成一个体系才能实现教育创新,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贯穿科研、科教和科普三个层次,形成一个系统的创新理论+实践体系,充分发挥其互动优势,开启网络互动空间,真正的实现教育工具跟理论的创新。

北京教育学会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研究分会秘书长、全国伴随成长公益项目办公室副主任陈刚老师指出:家庭教育就是预防医学,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是临床医学的投入远大于预防医学的投入,学校教育的重视大过于家庭教育的重视。

教育兴邦就需要不断的适应时代要求,在实施互联网+的行动中,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整合优质资源实现教育联盟,教育创新的关键在于“协同”,只有协同才能实现信息共融,教育之根本在家庭,家庭教育核心在家长,协同教育就像“海陆空”三军,三军目标清晰、布局合理、协同作战,才能集中精力打歼灭战。

北大书同开创互联网下的家校社协同教育新模式,落实家庭公约的机制,线上辅导、网络授课、网络作业展示,互助家庭公约辅导等更好的运用互联网实现教育创新,跨越空间、时间的局限性,推广素质教育,以全新的形式做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单一走向多元,互联网+家庭公约辅导实现网络一站式平台,家校社协同教育创新构建中国的未来。

互联网+家庭公约

互联网+家庭公约这样的形式已经让几十万户家庭受益于《家庭公约》,新时期公约的意义在于打破传统教育理念,从“要我做”到“我要做”教育引导方式转变,实现个性化需求,实现输出、输入信息对称协同,北大书同实现了互联网时代的家校社协同教育新模式。

互联网+家庭公约实验校

北大书同实验学校——北京朝阳区兴隆小学校长李景艳校长讲到:利用家庭公约工具实现了学校高效管理,创建“三声教育”(哈哈习武声、朗朗读书声、嘻嘻欢笑声)培养“三懂教师、三好家长、三高孩子”,做好学校的协同教育,改变孩子互动、娱乐方式,开启兴隆书院全家总动员之亲子读书会,培养中国书童。

互联网+北大书同社区

为真实生活而学习,开创全民学习活动。“公约、民约、乡规、守则”成为扎根千家万户日常生活的智慧教化工具,是家长提醒自我、教育孩子、管理家庭、传承家风的有效手段。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技术大发展使当前党的群众工作真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家庭公约》是新形势下党群工作创新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上班是党建、下班是家建,以家建促党建、正家风助党风,家风好、党风正,民风淳是新时期的重要课题。

互联网+家庭公约故事

北京延庆三小二年级的牛牛的家庭公约故事,通过《家庭公约—如果我是爸爸》推动现场高潮,牛牛是一个警察家庭的孩子,通过《家庭公约》让分居两地的爸爸妈妈破镜重圆,让一个警嫂重新笑靥如花,在出国旅途中,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全团坚持“五子登科、五句良言”,把《家庭公约》带到他国,向世界展示:我们是中国人!《家庭公约》照亮了中国古文明回家的路,搭起了让世界看中国的桥梁。 (王建民 郝宇佳)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