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的郑州,水系环绕,绿意盎然
河南商报记者 侯建勋/摄
制图/郑萌
河南商报记者 陈朋冲
早在30多年前,“绿城”之名就与郑州连在了一起。近些年,“宜居”概念更是成了郑州城市建设的一个风向,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和认可。
如今,郑州市正在探索一条独特的宜居之路,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有力的保障。
【提升】
“绿城”更加名副其实
提起郑州,老郑州人最先想到的是“绿城”,可少有人知道的是,如今郑州的绿化有了很大的提升。
这一点,郑州国棉六厂的退休职工老陈有不少话要说。老陈1970年来到郑州,他说,上世纪80年代,郑州开始大兴绿化,随后几年内“绿城”之名扬名全国。
老照片中,几条主要道路旁,枝叶青翠欲滴,行人漫步其中,阳光透过叶缝星星点点。而近些年,“绿城” 变化更大了。
以老陈常去的生态廊道(城市绿道)为例,市区主要路段、水系河道、道路节点都掩映在绿意中,一路过去鸟语花香,生机盎然;俯瞰郑州,绕城高速、连霍高速、京港澳高速组成的环线绿树成荫,满眼青翠;不断新增的森林公园、省市级公园、沿河林带,住宅小区配套的绿地建设,处处是景观带,处处是休闲好去处。
数据方面,郑州市目前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33.36%,绿化面积达3亿平方米,覆盖全市域的城市绿化网络已经基本形成。也就是说,刚刚过去的这几年,“绿城”之名比以往更加名副其实。
【扩展】
外在美,内在也舒心
在老陈看来,郑州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不仅仅是园林绿化,还有蓝天、碧水和社区环境等,都起了很大作用。
比如郑州市发布的通告中,2016年底前城区河流不再有违法排污口,2017年底前城市规划区内不再有黑臭水体、环城生态水系循环工程主体完工……大气环境治理方面,工业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和扬尘污染防治越来越严。
除了建成区外,郑州城郊、外围县级城市、重点城镇,发展了不少特色的生态旅游业,周末驱车半小时,就能在郑州市各个“大花园”“大果园”“大度假区”休闲娱乐。
对于社区内外的各项环境治理,不少社区居民感受十分直观,“各项措施越来越精细,道路上洒水车一天洒几遍,街巷整治得越来越美,‘脏乱差’的现象越来越少,郑州市不仅外在的园林绿化搞得好,社区内也让人越来越舒心。”
【样本】
宜居理念深入市民心中
如今,郑州市的宜居环境吸引了更多人关注,尤其是郑东新区这个“样本”。
老陈有时会和老伴去郑东新区逛一逛,在那儿,高低起伏的“山地”,成片成片的绿地,数十公里长的河渠及周边绿化带,一层一层;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同住宅小区一水相连;居民们白天能看到蝴蝶、喜鹊和昆虫,晚上能听到蝉鸣蛙叫,“亲水”“亲山”。
少有人知道的是,在规划、建设之初,郑东新区规划管委会曾多次组织工作人员前往世界有名的宜居城市学习先进经验,并另辟蹊径,最终探索出了一条独特宜居城市模式。
这让国外不少专家赞不绝口。法国巴黎著名建筑设计师保罗�安德鲁评价:“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城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采用了生态城市的理念,让城市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如今,先进的宜居理念正从郑东新区向郑州多个区域扩展,在惠济区、高新区以及郑州其他县区,“宜居”理念正融入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建设中,深入市民的心中,一幅“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与自然更和谐”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