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对抗组织审查逐渐成为中央纪委通报违法违纪党员干部的关键词。
随着反腐败的常态化以及从严治党的深入,个别违法违纪党员干部开始担心被审查,于是,采取转移隐匿证据、他人订立攻守同盟以及在谈话中不如实向组织说明情况等方式,对抗组织审查。
《法制日报》记者对7月1日至8月7日期间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的通报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近一个多月来,共有27名违法违纪党员干部被认定对抗组织审查。
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看来,违法违纪党员干部对抗组织审查,是非常严重的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行为。
27人对抗组织审查
8月5日,中央纪委网站一则典型案例通报显示,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对自治区公安厅原副巡视员韦宁贤严重违纪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
经查,韦宁贤违反政治纪律,与他人订立攻守同盟,转移、隐匿证据,对抗组织审查。违反组织纪律,不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
此前的7月28日,中纪委网站通报称: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纪委对山东省济南市原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鲁豫严重违纪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
通报称:经查,杨鲁豫违反政治纪律,对抗组织审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接受宴请;违反组织纪律,不按规定报告个人有关事项。
在上述中央纪委通报的典型案例中,被通报的党员干部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对抗组织审查。
记者对7月1日至8月7日期间,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通报的典型案例统计梳理发现,在对抗组织审查的名单上,共有27名违法违纪党员干部。
从单位性质来看,党政机关领导干部20人,国有企事业单位7人。
从行政级别来看,20名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中,省部级4人,厅级11人,处级5人。
从地域划分来看,山西省1人,辽宁省2人,湖南省4人,西藏自治区2人,天津市1人,贵州省1人,山东省6人,河北省5人,安徽省1人,四川省1人,湖北省2人,广西壮族自治区1人。
从对抗组织审查的方式来看,有党员干部与他人订立攻守同盟的,有不按规定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有干扰巡视工作的。
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通报的27起典型案例来看,对于对抗组织审查并没有太多细节描述,其表述基本是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对抗组织审查。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在实践中,违法违纪党员干部对抗组织审查的方式,主要包括打探消息、隐匿证据、与利益相关人员串供订立攻守同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