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公安部举办了全国公安机关规范执法视频演示培训会。会后,记者从多地公安机关了解到,目前广大基层民警正在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并将其运用到执法实践中。
这是全国公安机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实施《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从执法办案场所的标准化建设,到执法用语的统一规范,再到执法录音录像的明确规定,全国200余万公安民警不懈追求以坚持严格执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良好形象呈现在公众面前,努力提升执法公信力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直面问题,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抓起
执法对象突然下跪,怎么办?查缉嫌疑车辆遭到拒绝,怎么办?细心的人也许会发现,7月26日的培训会很有针对性,研究的都是来源于基层一线的突出问题,提出的都是详尽具体的解决方案,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朝着标准化、精细化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有时候,基层派出所和公安民警陷入了“执法困境”:一边是形形色色的社会矛盾,不能“不作为”;另一边是越来越多的镜头,担心“不当作为”。“其实公众监督和公安执法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依法维护社会稳定,依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只要想到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敢作为、会作为。”安徽省怀宁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宣教室主任吴斐说。
坚持执法为民,再多的“镜头”也能适应。近年来,全国公安机关始终坚持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抓起,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改起。2015年,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成立了民意跟踪监测中心,“民意110”就此叫响。这个110专门受理公众对公安民警的投诉,全程监测民警执法管理和为民服务,监督当事民警对群众不满意事项进行整改。
今年5月,“深圳查验身份证”事件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公安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及时回应,并且明确表示,“公民如果认为民警执法不规范,可以向公安机关警务督察部门举报,也可以拨打110投诉,还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公安机关对公民的举报投诉将认真调查核实,对情况属实的,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决不遮掩、决不袒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