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支付已成为不少市民的生活方式。
吃饭购物后,扫个码就付款,这已经成为很多市民结账时的习惯做法。这样的扫码支付此前一度被央行叫停。近日,央行指导支付清算协会完成二维码支付业务规范的制定,正向会员机构征求意见。这意味着扫码支付即将在统一的监管标准下获得全面推广。商业银行、支付机构、银行卡清算组织等市场主体正摩拳擦掌,为老百姓带来更优质的支付体验。
二维码支付一度被暂停
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兴起后,二维码支付因为方便很快流行起来。不管是商场超市还是街边小店,扫码支付已经成了标配。厦门双涵路一家杭州小笼包店老板表示,“一天的营业额有近一半是扫码支付的,这样挺方便的,不用找零钱”。
二维码支付虽然方便,但也引来很多人对安全的担忧。二维码没有防伪功能,支付指令验证手段单一,容易被不法之徒利用。事实上,确实有不少用户“中招”,扫码后手机被植入木马病毒,银行卡号、验证码等信息泄露,导致资金损失。
因此,在2014年3月13日,央行下发紧急文件,叫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同时叫停的还有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央行称,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突破了传统受理终端的业务模式,目前有关技术及终端的安全标准尚不明确,相关支付撮合验证方式的安全性尚存质疑,存在一定的支付风险隐患。
不过,当年央行的“暂停”并非取消。事实上,支付宝、微信等机构的二维码支付相关业务一直以来并没有停止,市民在多种线下场合仍可以使用扫描二维码进行支付。此外,记者了解到,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相继推出“反扫”,让商户用扫码器扫消费者生成的二维码,进行扣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