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对抗法院查封处分不动产,很多人恶意设置各类长期租约,迫使被查封标的难以成交拍卖。近年来,法院在查封处分被执行人不动产的执行程序中发现,此类“虚假租约”现象大量涌现,带来长期讼累。福建省厦门市法院系统以破除“虚假租约”为切入点,着力破解执行难问题。
3月25日,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一起典型的“虚假租约”案件。案件中,被执行人林某向中国民生银行厦门分行借款,因无法偿还,林某名下房产被判拍卖处置。然而,执行中林某却提供了两份租期20年的租赁合同,导致房产不能如期处置。
执行受阻,法院工作人员却从细节中发现蹊跷。借助司法鉴定,租赁合同中落款为2012年的签名,与2015年11月向法院提交材料时的手写笔迹属同期形成,倒签合同、编造虚假租约的违法事实就此浮出水面,被执行人林某被拘留15日。
“虚假租约现象,严重阻碍法院执行工作,损害了司法权威,损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负责人郭福全介绍,破解执行难,厦门法院以“虚假租约”这一难题为重点突破口,从“建立公示登记制度、强化执行调查权、抵押合同的完善、追究串通设定虚假租约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重点突破的同时,厦门法院多效并举,全面提升执行工作,破解执行难题。推进执行干警“全员化”。将执行干警整合为实施、保全、裁决综合等5个团队,精简机构层级和审批环节。今年以来,两级法院累计抽调审判人员和法警26名充实执行办案力量;推进执行查控“一体化”。率先建成与金融机构“点对点”网络查控系统并实现查冻扣一体化功能,今年1至7月份共查询案件18882件,冻结、扣划被执行人银行存款6.25亿元;推进执行惩戒“责任化”。明确涉及公安、检察、土房、民航、铁路、财政等12家联动单位的16项协助事项。
今年1至7月,厦门全市法院受理执行案件20871件,执结10158件,同比分别上升40.9%和47.77%;累计执结到位29.54亿元,接近去年全年执行标的到位金额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