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靓
“小的时候,一放学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回家,而是跑到河边抓鱼”,在53岁的陶正学记忆里,家门口的马场河是孩提时期最好的游乐场。
那时的马场河碧波荡漾,河里的鱼虾数不胜数,河畔满眼翠绿、花灿两岸,“当时河边还有两棵隔岸相望的大柳树,长着长着,枝叶就连接在了一起,人都能在上面走。可惜啊,现在都看不到了。”每每跟家人说起这些,陶正学都一脸失落。
1978年,少年陶正学发现,曾带给自己无数欢乐的马场河在大雨中逐渐变得狰狞起来,“因为没有桥,一些村民图方便,就游泳去对岸,每年都会有人命丧于此”,谁都不曾想过,这条曾经孕育了舍烹文明的河流也有徒增祸患的一天,而始作俑者,也是同样身为受害者的人类。
河岸边的树木因为人们的过度砍伐日渐稀少,河面上漂浮的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加之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泥沙流入河中,河道越来越宽。
将时间轴拨向1998年。
那一年的马场河在陶正学的记忆里已经成为“一条靠近都让人觉得难受的臭水沟”。
马场河上游淤泥河所在的乡镇煤炭行业开始兴盛,肆意排放污水,舍烹村的母亲河再也无法养育一方百姓。
2012年,在商场打拼了30年的陶正学带着多年积累的资金回乡发展生态旅游业,“河流对于乡村而言,就是赖以生存的资本,我不忍心眼睁睁看着伴我长大的马场河就这样一直臭气熏天下去。”
那一年的5月,盘县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陶正学当选第一任理事长,当选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带领大伙儿还“母亲河”一泓清水。
农民企业家陶正学与乡党委、政府的初衷不谋而合:“让每棵草、每棵树、每个溶洞、每个山峰石壁、每一沟水都美丽,是我们发展项目最基本的要求。”
恢复植被覆盖率、扩大绿化面积、减少马场河的泥沙注入量只是第一步,以煤炭发家的陶正学还把污染河流的企业告上了法院。“钱被外地老板赚了,却让我们的百姓忍受污染的恶果,不告不行。”
经过一年多大力整治,河水开始变清,两岸的植被也逐渐茂盛起来,百姓又有了散步纳凉的去处。
采访临近尾声,陶正学意味深长地说:“舍烹的偏远造就了它独一无二的生态环境,孕育了马场河畔古朴纯良的舍烹彝家人,生态环境得以保护,民族文化方能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