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美丽乡村行
■记者杨秀娟
通讯员唐雁耘李奇良
漫画食墨客
本报讯当前正值生姜生产的“真空期”。但在新丰镇生姜基地,一株株碧绿的生姜却长势良好,并将于12月中旬收获。“一年内长第二茬生姜,这可是新丰镇的首批‘二胎’生姜!”南湖区生姜技术协会会长、高级农艺师姚金林笑称。
作为省基金会宝业奖唯一特等奖奖项,这几年,以生姜套种为主的新丰镇“万元千斤”模式,已在全区乃至全市、全省得到推广。由于效益好,“万元千斤”模式在新丰镇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其中生姜种植面积更是迅速扩大,目前已达到了1.16万亩,生姜平均亩产值1.95万元。仅今年,生姜就给新丰姜农带来了2.3亿元的收入。
“所谓谷贱伤农,生姜上市时间的长短,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生姜产业是否可持续发展。”新丰镇“万元千斤”模式创始人姚金林介绍,通过几年时间的创新探索,目前,新丰生姜种植已从最原始的露天种植,演变出了“二棚三膜”、“一棚一膜”等模式。随着种植方式的改变,生姜上市时间也从5月中旬一直延长到了8月底,全年上市时间可达120天左右。上市时间的延长,有力地避免了生姜大量集中上市带来的价格冲击。
既然生姜上市时间可以从原来的两个来月延长到120天,那是否还可以再延长一些?在“万元千斤”模式初步成功的基础上,这两年,“贪心”的姚金林又开始异想天开起来:年底是生姜销售的旺季,但也是新姜上市的空档期,如果这个时间能有新姜上市,新丰姜农岂不可以“长袖善舞”了?
今年8月,南湖区生姜技术协会在新丰生姜基地又搞起了试验,直接从8月起收的生姜地中,留取部分生姜进行了第二次种植。刚刚生育过“头胎”的生姜,要它当年再生“二胎”,除了姜种自身承受能力,还要抵御气温降低等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对已经比较成熟的新丰生姜种植技术而言,这无疑成为一种新的挑战。
为使试验取得最好的效果,姚金林在两片基地分别种上了本地和外地姜种,进行对比。“从近两个月的种植情况看,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姚金林介绍,虽然这批生姜长势比正常露天生姜稍差些,但亩产量预期也会有1500公斤,因为第二茬生姜上市时间是12月中旬至春节前,正好是新鲜生姜的断档期,所以价格相对会比较高,因此可以弥补产量降低的影响。
姚金林表示,如果试验效果好,明、后两年可望将这种一年二茬新技术在全镇逐步推开,使新丰生姜上市期达到半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