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唐煜)昨日是我市征集2017年市政府为民办理“十件实事”首日,市政府参事、武汉技师学院教师胡全志给本报发来邮件,“一口气”提出三条建议:新建200个微型公交候车亭,在街头和社区增设3000条公共座椅,在中心城区首批创建50条林荫道。
作为普通市民,胡全志被称为“布衣参事”。他昨日告诉长江日报记者,4年来,自己走到哪里,建议就提到哪里,共提出建设性建议200多条;昨日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他长期调查和思考的结果,如果实施,有助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表达城市惠民理念和亲民情怀
新建200个微型公交候车亭取代“光杆站牌”
“我市目前公交站台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智能化站台,设施齐全,装有GPS设备的站台;二是普通站台,有雨阳棚、座椅和广告栏;三是只有孤零零一个线路牌而无雨阳棚的候车点。”胡全志说,我市现有公交线路约500条左右,公交站点约4000个左右。其中,站台设施基本齐全完善的约有三分之一,没有站台设施只有“光杆”线路牌的约占二分之一以上。在倡导“公交出行”,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2017年十件实事中应新建、改造200个微型公交候车亭。
胡全志认为,之所以有如此众多的站台没有完善设施建设,重要原因是武汉公交站亭的建设不是由政府投资,而是完全市场化运作,由广告公司投资、承建、管理、保养,这一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运作的矛盾较为突出,发展不平衡。另外,我市目前处于全市公交线网大规模、高密度调整优化高峰期,加上地铁建设、城市道路的频繁改造,大量公交站点难以固定。部分道路由于地面地下空间环境的局限,也难以安装理想的站台设施。诸多因素致使“公交优先”原则在站台建设上踌躇不前。
他建议,公共座椅是公共设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公共环境中人们的生活需求,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占地小的微型公交候车亭可以解决公交乘客暴晒、淋雨之忧。建议我市用3年时间合理设置公共座椅,让公共座椅表达城市的惠民理念和亲民情怀。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文明
在街头和社区增设3000条公共座椅
胡全志说,武汉市已是常住人口达到1000万的超大城市。新中国成立67年来,我市总共集中投放了2000条街头公共座椅,平均5000人才享用一条公共座椅,在数量上还有所短缺,应将在三镇街头和社区精准投放3000条公共座椅列入2017年十件实事中。
“公共座椅不但具备实用功能,同时还具有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公共环境的作用,是城市文明的载体,可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胡全志说,目前,我市公共座椅缺口大档次低布局不当,约四分之一公交站台未配备候车座椅;全市主干道138条,次干道303条,99.5%以上主次干道未设置公共座椅。中山大道上,仅在江汉路一带设有几条座椅,而解放大道、京汉大道、汉阳大道、墨水湖北路等三镇诸多主次干道沿线都没有一条公共座椅。武汉很多规模大、名气大、场地大的商场门前也没有设置观光、小憩座椅,无论高端低端,大型商场的外部环境都显得“高冷”。
他建议,增设公共座椅在布局原则、设计安装、管理制度等方面都要与整个城市建设相匹配,用3年时间,按常住人口千分之一比例投放,即公共座椅总量应基本达到10000条,让公共座椅表达城市的惠民理念和亲民情怀,释放友好宜居的城市信号。
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大自然
在中心城区首批创建50条林荫道
胡全志说,上海市从2011年开始创建林荫道,现已挂牌命名131条林荫道;南京市从2013年开始创建林荫道,现已挂牌命名150条林荫道。此外,苏州、徐州、成都、长沙、大连、厦门、合肥等城市相继开展了林荫道创建工作,可是,武汉市至今没有一条由政府正式命名的林荫道。由于缺乏保护制度与措施,即使达到林荫道评定指标的行道树,也将受到“建设性破坏”或过度截枝的影响,从而失去或延缓建设众多“绿色廊道”的机遇。在中心城区创建林荫道,是一项改善居民生活和出行环境的重要民生工程,是实现“让城市安静下来,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大自然”理念的最佳途径与方式。
胡全志认为,林荫道对于城市以人为本持续发展具有多重优点:占地、投资少,空间利用充分;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升城市品位和百姓观感。由于城市建设等多方面原因,对照《国家住建部关于促进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高标准、景观化的林荫道建设还存在不足,有较大提升空间。
他建议,2017年启动中心城区林荫道建设,首批评选、创建50条林荫道,同时制定“三年实施计划”,在现有条件下,每年创建50条左右,用十件实事的考核指标推进实施,督办完成。
责编: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