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邻台湾海峡的彰化县鹿港镇,是一座民间信仰气息浓厚的古老小城。漫步城中,在巷弄转角间,总能不期而遇香火缭绕的大小庙宇。
这些庙宇,从供奉神灵到建筑形制,从建造缘起到祭祀沿袭,无不铭刻着深深的“两岸印记”。
都说“不到鹿港龙山寺,不知台湾寺庙之美”。位于三民路上的龙山寺,是台湾最早创建的佛教庙宇之一,因拥有全台保存年代最早且规模最大的八角藻井而闻名。
寺内文献记载,相传明永历年间,迁徙来台的泉州先民自晋江安海龙山寺迎请观音菩萨佛像,在鹿仔港旧河道边结庐为寺。清乾隆年间,鹿港获清廷批准与泉州蚶江对渡通商,迅速成为贸易重镇。1786年,因应信众进香日盛,龙山寺迁建于现址;道光、咸丰年间,历经多次重修,奠定今貌。
鹿港龙山寺的营造是一出动人的乡情故事。这座庙宇,不仅完全依照安海龙山寺图样而建,连所用木料、砖石,甚至工匠都是渡海而来。
从山门进入,宽阔的前埕地面铺满200多年前从泉州运来的条石,青斗石长栏和十八罗汉雕塑则是39年前由泉州运来后一块块组装而成。遍布寺内的木雕、石刻、彩绘、泥塑……多始出自泉州匠师之手,重修时再由他们的传承者依原样精心施做。
若以香火鼎盛而论,龙山寺恐须让位于天后宫。鹿港天后宫又称旧祖宫,创建迄今已逾300年,是台湾唯一奉祀湄洲祖庙开基妈祖神像的庙宇。
这尊神像,由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1683年奉请护军来台,因长年累月受香火熏染而成黑面,世称“黑面妈”。清军收复台湾后班师回朝,神像留在了鹿港。
如今的天后宫正殿内,仍悬挂着施琅题写的“抚我则后”、雍正皇帝御赐的“神昭海表”和光绪皇帝御赐的“与天同功”等匾额。
鹿港天后宫的一梁一柱亦华美至极,尽显深厚的中华历史人文底蕴。兼因管理有方,香火始终鼎盛不衰。农历三月妈祖诞辰前后,岛内信徒几乎尽数聚集,敬香场面热闹非凡。
据当地人介绍,70多平方公里的鹿港小城存有60多座庙宇。文祠武庙、地藏王庙、兴安宫、三山国王庙、凤山寺……所供神灵涵盖玉皇大帝、关公、城隍、月下老人、送子娘娘,其中不少是大陆祖庙的分灵。每逢节假日和众神诞祀,信徒摩肩。
这些庙宇多为红砖古厝式建筑,红砖铺地,白色石基,屋顶是两端微翘的燕尾脊,透着浓郁的闽南特色。庙宇林立的街巷里,老式点心店、茶馆和传统手工艺商店点缀其间,耳边不时传来南音、醒狮锣鼓,令人分不清究竟身在台湾海峡的哪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