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全国众多流域水质状况而言,福建的水质一直是优等生,去年12条主要河流整体水质为优,Ⅰ-Ⅲ类水质比例为9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多个百分点。然而,一些小流域和农村水环境污染却是百姓心中之痛。每每回到故乡,不少人感慨:“小时候村前小溪清幽幽,如今不见鱼虾只见污水流。”
清清小溪水,绕村入江流。记忆中的乡愁,何时才能再现?面对百姓的呼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7月13日,省政府出台《福建省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整治计划(2016-2020年)》,标志着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整治战役全面打响。日前,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接受专访,对《整治计划》作出详细解读。
问:和很多兄弟省份相比,福建山好水好空气好得令人艳羡,为什么还要对小流域出如此“狠招”?
答:的确,去年福建12条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比例为9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多个百分点;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水平,2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平均为99.5%,均达到或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森林覆盖率连续37年保持全国第一,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大气、水、生态质量全“优”省份,生态环境质量走在全国前列。
打个比方,一个班级想整体提高成绩,优等生的压力其实更大。和一些污染严重的省份用底线思维,各种标准、措施都是围绕如何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来制定不同,我省当前首要任务是持续保持良好生态环境质量,不能变坏。因此,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能按部就班、不能照搬照抄其他省市,必须采取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方法和措施。
今年6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5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要求福建要突出改革创新,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为其他地区探索生态文明新路子。作为生态文明试验区,我们必须突破原有的旧观念,不断完善环境管理思路,用新路径、新办法来解决新问题,用高标准、高水平、高要求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才能维护好福建的青山绿水、碧海蓝天。
继全国首个制定、出台地方“水十条”工作方案后,我省率先出台小流域整治五年计划,这是我省在保持环境质量高位运行的基础上,不断自加压力,增强忧患意识,补齐短板,推进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为百姓谋取更多绿色福利的重要举措,也是我省践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