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6 星期二

世卫组织将“不育”定为“残疾”?交汇点揭秘该谣言出笼过程

来源:新民网 编辑:林峰峰

新华报业网讯 “世界卫生组织将不孕不育,归类为残疾!”10月30日,这条“权威消息”登上各大网站首页,迅即引发全国关注和热议,网上一片“单身狗可以领残疾证”的戏谑之说。

10月31日上午,交汇点记者致电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求证,新闻助理何小姐告诉记者,他们正在了解消息来源,已知的是:原稿刊于10月24日英国《每日快报》,标题及主要内容是“世卫组织正考虑修订不育定义,长期没有性生活或找不到性伴侣,以及没有孩子的人,定性为残疾人”。后被翻译成中文,在国内传播。

“请关注世卫组织微博,有新消息会第一时间发布。”她提醒交汇点记者。

果然,当天23点58分,拥有18万粉丝的世卫组织微博首次辟谣――“不育≠残疾”,称“世卫组织并未改变对‘不育’定义的应用,将其定义为残疾”。不育的定义,仍为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监测辅助生殖技术委员会”(ICMART)及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制定的不育和生育医疗定义的术语表――“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经常性交12个月及以上,仍无法实现临床妊娠的生殖系统疾病。”

但该辟谣微博并没否认“世卫组织目前正在与合作伙伴携手,对不育和生育医疗的定义术语表进行更新,并考虑修订不育的定义”,也就是说,之前传言并非空穴来风。更关键的是,它回避了“不孕等于残疾”的谣言出处,让人看后还是将信将疑。

11月1日上午,交汇点记者将疑问电告何小姐,她一一记录。中午,她告诉记者,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已将有关疑问写成邮件,发给世卫组织总部,请求权威解答。“考虑到时差问题,请耐心等待。”

2日中午11点29分,世卫组织再次发布辟谣微博――“别再纠结‘不育’和‘残疾’了”,称“在有媒体误报世卫组织将不育归类为‘残疾’后,我们希望重申:情况并非如此。”

世卫组织强调,并未修改《国际疾病分类》(ICD 10)中有关不育的定义,即不育是“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经常性交12个月及以上,仍无法实现临床妊娠的生殖系统疾病”。认为“前述的误解,可能源于围绕‘国际监测辅助生殖技术委员会’(ICMART)牵头开展的有关不育和生育医疗定义术语表工作的一些说法”。

对此,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官员向记者解读道,确有世卫组织的员工,参与了国际监测辅助生殖技术委员会关于不孕和生育服务术语表的撰写,也接受了对方的咨询。“但这并非世卫组织官方答复,世卫组织出版物也不采用‘不孕等于残疾’的术语表。但经外国媒体报道并‘转内销’后,导致很多人产生误解,让世卫组织背了‘黑锅’”。

“也不能说世卫组织绝对无辜、躺着中枪吧?”对于记者的观点,对方笑而不答。

但该官员特别强调,对于“不育”定义,世卫组织只是对不育的临床描述,并未就提供生育医疗服务提出任何建议。今后,即使“不育”的术语表重新修订,世卫组织也不会将该定义与医疗政策及残疾挂钩。

原来,这场“乌龙”的源头,还是国外媒体不加核实、偏听偏信惹的祸。

“不孕不育者的隐私,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生殖医学国家实验室主任、省人民医院生殖中心主任

刘嘉茵教授对交汇点记者说,造成不孕不育的原因,有功能性、器质性,还有不少年轻人是生活方式不当和心理障碍所致,不能一概视他们为“病人”。他们只是暂时的生育困难者,至多是患者,怎么是残疾人呢?

刘嘉茵说,“医学伦理是普适性的,一看网上疯传这条消息,世卫组织还没辟谣,我就知道说法不靠谱,媒体上当了。”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