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潜特约记者吴敏力
前些年,忙于办企业的薛小池将位于新河镇城西村的1亩多地转给种粮大户种植。由于地面高低不平以及规模化种植的需要,种粮大户对连片土地进行平整,原来的田埂边界被破坏,变得模糊。
但现在,通过无人机航拍、人工实测反馈的信息,薛小池欣喜地看到自家承包地的边界重新变得清晰。
既是抢救性保护
又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需要
自2014年被列为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整县推进”试点单位后,我市把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作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主要任务来抓。
“这是抢救性保护农村土地承包档案资料的需要。现在,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大部分记录在老村支书、老生产队长、老会计的脑子里。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人年龄越来越大,记忆也会越来越模糊,掌握第一手资料的人会越来越少。”市农林局局长叶学明表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是二轮土地承包的“升级版”,可以妥善解决当前存在的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登记簿不健全等问题,并为规范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农业、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确权完成率已达93%
走在全省前列
为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承包土地登记的透明化、精细化、自动化,我市敢为人先,率先尝试数据与田图结合的明晰土地承包管理权登记方式。经过各种承包土地空间定位技术方法的比较,我市最终采用了精度高、成果直观、农民易于理解和认可的无人机航拍,辅以人工实测的测绘方法。该方法通过制作每个村的承包地块工作底图,经农户对地块进行确认后,生成地块矢量化公示图。“最终,每块承包土地都有了数图结合的精准‘身份证’。”叶学明介绍说,同时我市还在全国首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系统,把农户现实土地承包情况真实录入该系统。制定数据和数据库规范条例,用软件设定确保数据不能轻易被修改、删除,严格数据查询、修改以及证书发放管理,形成保护数据有效的工作管理体系。在登记簿中标注田块的“基本农田”属性,附上农户的承包土地分布图或标注农户各块承包土地的位置数据。“这样一来,即便土地流转后田埂被破坏,或者经手村干部记忆模糊了,也不会产生纠纷。”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