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濯清
随着“双十一”的临近,不管走到哪里,身边都充斥着“双十一”的广告,一场属于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营销盛宴即将拉开大幕,线上线下的众多商家争相开展各类促销活动,借此购物节大打“消费战”。
近年来,在网络广泛传播和商家的渲染下,“双十一”已经成为电商一年一度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而“剁手党”们也在这一天摩拳擦掌备战“双十一”,这类人造节日也迅速成为消费文化中的一场盛宴。
“小家电付50元定金抵80元。”“1元疯抢大额优惠券。”……记者登录不少购物网站看到,线上商家们在网站上悄悄增加了“11 11”的字样,点开app后滚动播放着“双十一”的各种抢券、预售活动,赚人眼球。
不仅如此,伴随着“双十一”电商促销大战的临近,各大跨境电商也纷纷打响“双十一”和“黑色星期五”大战。小到护手霜、纸巾等家居日用品,大到家用电器、各种奢侈品牌的箱包,电商们纷纷将各类商品列入“双十一”活动清单。
“已经有两件商品提交了定金,是预售商品,购物车里还有几件商品等着‘双十一’那天再买,看看有没有更大点的优惠。”市民周女士告诉记者,家里正好在装修,需要买很多东西,自己看中了一套洗碗机,准备“双十一”再入手。“在品牌官网看的,商场里也去看过,等到那天,看哪里便宜哪里买。”
记者走访湖城市场发现,面对“双十一”,线下实体商家也不甘示弱,纷纷推出大型促销活动欲分一杯羹,而市民“囤货”也更趋理性。
在市中心一家器商场里,商家已经在店内外拉出“双十一”促销横幅。手机、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一系列商品,与原价相比直降千元左右,同时还配合抢红包、送精美礼品等活动。
市民陈先生正在几家品牌电器中挑选商品,他告诉记者,网上购物狂欢节,消费者最关注的是价格和品质,而实体店可试、可摸、可看的优势,再加上大力度的打折,他更加倾向于在实体店消费。
采访中,还有一部分市民表示不会去凑“双十一”的热闹。“刚开始那两年,自己看什么都便宜,于是就去抢购,今年都没怎么去购物网站看过。”经历了3年“双十一”抢购大战的张女士告诉记者,网上活动其实随时都有,“双十一”只是个噱头而已,价格便宜了,货物品质不一定好,自己还要花精力选购,而且快递送货要比平时慢。
业内人士提醒广大市民,应理性消费,谨防权益受损。“双十一”期间,各商家都打出最低折扣、特价销售等类似的促销广告,然而这些所谓的低价未必是真正便宜,消费时还应保持理性,做到“节前节后比价”“货比三家”,不要被商家的促销广告和“红包”砸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