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绿色经济发展主题论坛上,四川生物质能源优势受关注,专家建议——
□本报记者 袁丽霞
11月3日,第十一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开幕式暨中欧绿色经济发展主题论坛上,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从近年来严重的雾霾现象说起,“发展绿色经济就应该发展生物质能源,本世纪中叶以后,要将二氧化碳排放数量削减到零,任务很艰巨,但并非神话。”
多种“绿色”方式 四川可大范围推广
潘家华介绍,零碳排放不是没有二氧化碳排放,而是使用植树等自然方式补充等量的氧气,以此与人们排放的二氧化碳相抵达到平衡,并无限减少污染物排放直至为零。
奥地利的一些酒店,将不值钱的枯枝做成成型碳,用于宾馆供暖;北欧很多国家,直接利用生物沼气……潘家华认为,这些“绿色”方式,都可以大范围推广,特别是四川,温度、湿度等都很适合,有很多生物质能源值得开发。
潘家华认为,四川的水电也很丰富,水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实现零碳排放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此外,以成都为例,这里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城镇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处于全国领先,轨道交通快速发展,这些都为减碳提供了有利条件。
环境改善也很明显,数据显示:2002年,全球PM2.5排放量最多的20个城市,有一半以上在中国,但到了2014年,中国的城市已“榜上无名”。
发展绿色经济 勿用老理念作挡箭牌
发展零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有冲突怎么办?“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关键是观念的转变,不能用化石能源发展的老理念来作为挡箭牌,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潘家华说。潘家华认为,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他举例,比如四川的水资源丰富,有很多弃用水电,可以将这些利用起来,转化为纯电动汽车动能,实现水电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有需求就有产业。”
潘家华说,温室气体的排放就是能源消费和能源生产供给产生的。以德国为例,能源消费在35年前达到了峰值。中国在过去30多年里遵循工业化路径,化石能源消费已经位居世界第一,现在也到了后工业化阶段的前期。现在,中国可以与欧盟在低碳能源、节能、建筑材料等各个领域深度合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