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语言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往往通过几个字的描述,即可展现宏大的场面或达到高远的意境。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区区20个字,不仅表现了登临鹳雀楼所感受到的壮观之景,又领悟了志当高远的朴素哲理。诗人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诗中的山是高耸峻峭之山还是茫茫群山;让读者自由遐想这海是存于内心思想的辽阔大海还是可见的林海或云海。如此独具张力的诗词表现手段,最大程度拓展了表现空间,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空间。这种创作的表现空间和留给读者的联想空间,就是诗词的留白艺术。
留白,也就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有意留下悬念,留下多维思索和多元解答的空间。留白艺术不仅在诗词领域,在书法、摄影、绘画等多个领域,也是异曲同工。晚唐诗词理论家司空图在论述“境界”时就提出“象外之象”之说,其中后面所指的这个“象”,就是“留白”。司空图还进一步阐述对“境”的理解:“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韵外之致,也就是读者通过无限遐想而达到的传神的蕴藉之美。当然,虚实留白,需掌握尺度,实中有虚方能传神,虚中有实才有寄托。但诗词不可过实,亦不可过虚,过实则死板,如焦土枯叶,了无生机;过虚则空幻,若镜花水月,莫名其妙。唐朝“苦吟诗人”贾岛所作《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其中虚化甚至空白的描写,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以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014年,我省第二届诗联研讨会在温州乐清召开。会议期间,诗友们一同参访了南宋著名政治家及诗人王十朋的梅花草堂。在微风细雨中,我凝视着南宋高宗状元王十朋的雕像,触发了创作灵感,写下《与状元王十朋有答》一诗,便是有趣的尝试:
“踏遍草堂山色莽,对墙轻唱绕轩廊。先生若问雨中客,我与赤松同故乡。”
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是一半由作者写,另一半由读者通过自由联想后填补的。诗词的留白艺术是诗词创作者的即兴之作、神来之笔,更是留给读者享受快乐阅读的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