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8 星期二

章志峰:透过茶百戏读懂古时文人雅士品茶的精神境界

来源: 编辑:林峰峰

非物质文化遗产茶百戏传承人 章志峰

 

中国网11月4日讯(记者 薛莞馨 张夏铃 实习生 邹美芬)第九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期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茶百戏传承人章志峰做客中国网海峡频道高端访谈间,接受专访。

中国网:请您介绍一下茶百戏的艺术形式?

章志峰:茶百戏,简单的说,就是通过注汤和茶勺的搅动,使茶汤的表面幻变出文字和图案的一种独特的技艺,它也叫分茶,水丹青。历史上受到皇帝和大批文人的推崇,在宋代做到了极致。当时在闽北、武夷山一带也非常流传,有大量的史料上都有记载。

中国网:它是一种茶汤显现的图案记忆吗?它与点茶,或者是日本的茶道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章志峰:茶百戏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我们普通看到的绘画的手段不一样。我们一般绘画看到的手段是已知的两种不同颜色或者几种不同颜色的叠加形成的一种图案效果。而茶百戏采用的是在茶汤的表面,注入透明的水,然后通过茶汤的悬浮液显现出一种深浅的变化,所以古人叫它幻变,它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独特。

我们一般的人很难理解为什么茶汤表面会幻变出图案,实际上这和茶的本质有关。历史上和我们的点茶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因为点茶就是形成茶汤悬浮液的基础,比如说将粉末状的茶搅拌形成泡沫,这个过程叫点茶法。

中国网:为什么您想推广茶百戏这种文化呢?

章志峰:我和茶百戏的情结源于大学时期,当时在1983年的时候我做毕业论文,去图书馆查资料的时候,偶然间在图书馆里看到了陶谷的《清异录》专门有一段茶百戏的记载。当时感到很奇怪,就说“下汤运匕,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当时看到这段文字,我也不理解怎么回事,我就原封不动地将这段文字抄下来给我的指导老师----当时的叶研祥教授看。他看完以后也没有马上回答我。过了一段时间,他才告诉我说“这段史料记载是真实的,这段史料是一定存在的,但是,现在这个文化,已经在我们大陆甚至在地球上可能都消失,没有人知道它如何表现”,他说“如果你想把这段文化呈现的话,主要是靠你自己去研究,去试验。”后面他给我提了一个线索,他说“这个茶百戏,采用的方法是宋代的一种饮茶方式,和日本的茶道有一定的渊源,”所以说,他讲可能可以从日本茶道中寻找一些线索。所以我历经了十多年后,1997年和2004年两度到了日本去学习日本茶道。

通过学习日本茶道后,我才真正理解到,古代的点茶文化和我们现在的泡茶文化有天壤之别。所以说,茶百戏其实作为这段文化来讲,它最大的价值在于让我们认清了宋代点茶文化和现在的泡茶文化的本质区别,也让我们看到了宋人表达书画的艺术手段和我们现在普通看到的艺术手段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说这段历史的独特记忆非常珍贵。所以我才花了三十多年,一直在做这个研究。

中国网:您下一步准备如何推广茶百戏这个文化呢?

章志峰:茶百戏这个文化,从2009年恢复以后,我们就做了大量的全国各地的推广,八所大学还有全国各地都开办了各种培训。目前我们已经培训了来自六个国家和全国各地一百多学院,所以茶百戏已经作为一种在全国各地新兴的文化,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实际上它是一个古代的记忆。

所以,我们通过茶百戏,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古代文人雅士是怎么从事茶式活动的,也可以看到古代文人雅士通过茶的活动,是怎么表达他的精神境界的。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