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前两年不断增加种植面积不同,今年长清区归德镇杜圈村德归家庭农场场主杜振生没再把精力放到扩大种植规模上,而是维持原有种植面积,调整种植结构,把精力用到让土地增产、增收上。正是靠着这样的增收秘诀和目前的农业补贴政策提供的“定心丸”,老杜把种粮产业做得风生水起,也打破了“谷贱伤农”“从地里刨食吃不饱”的魔咒。
双管齐下重视水利+机械化
现在,不管雨季旱季,德归家庭农场的300多亩土地都“渴不着”。这是因为老杜早就意识到水利和农业机械的重要性,这让他格外舍得“下血本”:原来该家庭农场中只有一眼机井,不能满足浇地的需求。他便投资1.2万元又打了一眼机井,并且安装了700米地下管道。在黄河岸边的流转土地上,他购买了3套提水设备,使用黄河水进行灌溉。这样下来,全部土地只要4天时间,就可普浇一遍水。
与此同时,杜振生还投资10多万多元,购买了50马力拖拉机、小麦播种机、玉米播种机等机械设备,全面实现了机种、机管、机收的机械化农业。去年,杜振生通过深耕、秸秆还田等方式,大大提高了农田粮食的单产。“现在种粮,如果不依靠机械化,就会成本高,哪里还能赚钱?”杜振生深有体会。
科学种田尝试新品种+调整种植结构
和前两年老杜还因流转不到整片连块的土地而烦恼的情况不同,今年老杜没再一味地追求规模。相反,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尝试新品种和调整种植结构上。
凭借多年的种植经验和不断尝试,杜振生越来越感受到科学种田的重要性。因此,他对新品种的追求,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近年来,老杜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并逐渐认识到粗杂粮的优越性。经过市场考察和分析,目前粗杂粮市场供不应求,有着广阔的前景。今年,经过与省、市农业部门的专家进行沟通,杜振生在收获小麦之后,种植100亩黑豆,40亩红小豆、绿豆、青黄豆。杜振生还大胆尝试玉米、花生间作种植。2米种花生,1米种玉米,利用透光好通风的优势,加大玉米的种植密度。今年试种的10亩间作地获得好收成,每亩玉米产量350公斤、花生400公斤,每亩收入达2000多元,比单独种植豆类还多收入多400元钱。明年,他准备铺开这种种植模式。(本报记者邵明红通讯员马光仁张兆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