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7 星期日

财经随笔:生活经济潮流的另类思考

来源:新华网 编辑:黄正馨

新华社北京11月7日专电 财经随笔:生活经济潮流的另类思考

新华社记者何瑛

经济新闻中,精准、硬性的数字性新闻多如牛毛,但是也有一些财经观察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进行另类思考,提出一些与人们耳熟能详的“常识”相悖的观点,为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判断。

观点一:买房不一定稳赚不亏

近年来买房的人很多,那么买房是否就是一项稳赚不亏的买卖?美国知名财经频道CNBC有报道援引百万富翁格兰特·卡多内的观点指出,买房不是稳当的投资,房屋不是资产而是负债!

房屋是负债的观点认为,除了房贷按揭、物业税费等,房屋还需要不断维护修理,需要业主不断投入金钱和时间,而这些都是花费和成本,需要有其他现金流不断予以支撑。

从经济角度来看买房是否合算,即使是美国富裕人士也有不同看法,这个问题看来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盲目跟风。

观点二:加班文化适得其反

加班文化也是当下一个普遍的现象,经济机器高速运转,公司从老板到员工都在不断增加工作量和延长工作时间。加班的初衷不言而喻,是为了在经济竞争中更快、更强,取得更好业绩。

但是,《金融时报》中文网近日刊文指出,研究表明,长时间工作会导致疲劳,让人更容易出错,结果不得不花更多时间去清理烂摊子。

报道认为,即便是机器设备,工程师也会建议在设备损坏前进行维护和修缮。因此,对于主要使用人力的公司,也应当注意职员的健康维护、减少过度加班,避免抑郁症和过劳死等困扰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这对公司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从经济学中“边际效用递减”的基本原理来看,人力的使用也应当考虑实际效果。减少过度加班、提倡劳逸结合、员工工作生活平衡等理念和做法,更加符合科学规律。

观点三:财富真的不等于幸福

“财务自由”这个词似乎时髦了很多年,至今仍是一些人不断为自己辛苦打拼定下的目标。“高净值人士”听起来是一张亮丽的名片,让每日奔波的上班族欣羡不已。

在越来越多人把追求财富作为人生目标的风潮当中,也有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金融时报》中文网近日报道,以心理学家詹姆斯的经验来看,随着财富增加,“高净值”的好处似乎越来越少,有时甚至会带来大问题。

这篇报道认为,获得一定的钱财来满足一定物质财富需求是人们的追求,但是巨额财富可能会剥夺所有者及其后代的人生意义。相对于贫穷而言,拥有的越多,跟人攀比的欲望可能就越强烈,更容易投入恶性的社会攀比和炫耀性消费。报道认为,这些问题可能会给“高净值人士”带来较低的自我价值感,从而诱发精神疾病。

如果说“不要功利性太强”的观点经常被当成人生的“心灵鸡汤”,那么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其实在致力于获利的经济领域,真正的赢家也需要另类思考,不时反思,这样才能作出更为明智的决定。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