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9 星期五

郑州不动产登记改革“症结”在哪里 记者告诉你

来源:大河网 编辑:林峰峰

编者按

11月8日,第十七个记者节。

17年前,都市报像一个白衣少年,看世界云起云消变迁。17年后,新的传播技术和渠道奔腾而来,报人深陷“觉昨是而今非”的迷惘和怀疑时,我们换一种方式上路。

您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学习进步,我们的“宝姨宝舅”和“考学君”为每个郑州家庭提供贴心服务;您为郑州的楼市疯狂变幻不知所措时,“投牌君”为您深扒背后的财富密码;您生活遇到麻烦,甭急,微信上留个言,“陪办君”有的是热心肠,一帮到底;您不知道“双11”究竟该买马丁靴还是长靴时,“S时尚社”的两位美女记者天天绞尽脑汁想的就是如何让您美美美……

岁暮天寒,让我们斟一壶梅酒,听听他们的故事。

河南商报记者

投牌君

邓飞

一年一度的记者节到了,今年我们不谈记者,机会难得,咱们只说记者笔下的故事。通过下面这两件事,重新认识自媒体爆炸时代下的纸媒记者,在这个社会上所要承担的功能和责任。

从一次特别的土地拍卖说起

房价涨跌关系民生,老百姓都在乎,每一次土地拍卖价格的高低,也都非常引人注目。习惯于买涨不买跌的人,心里肯定要有个谱,地价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预期。

在这个时候,平常一贯循规蹈矩的城中村改造土地的“招拍挂”,突然被一家叫K2的北京开发商打破了往日的平静。在很多业内人士眼里,K2“不顾”所谓的潜规则,执意要在城改地块拍卖市场掀起“血雨腥风”,原来可以低价拿地的,结果却由于K2的闯入,不得不硬着头皮去竞拍。

一方面是规则,另一方面是现实,问题出来了,自媒体时代,怎么去报道?

事后总结了一下,几乎所有在郑州比较活跃的地产自媒体都在挖掘背后的故事,有褒扬,有批评,有反思,唯独没有K2这个似乎受了很大“委屈”的新闻当事人正面发声,有也只是通过一些自媒体以匿名的形式说了一些进展。

当然,河南商报的财经微信公号“投牌”要一跟到底。出于记者的职业敏感,我预料到,这场具有行业发展拐点意义的“土拍”是一次新旧规则的较量。无论是自媒体,还是纸媒,无论有几路猜测和分析,市场上必须有当事人K2的正面说法,哪怕是心里话,也要正大光明地告诉记者。

这是当事人的一种态度。有了明确态度,就可以对城改土拍市场产生相对客观的感知,对规则有新认识,对市场有新判断。河南商报的独家专访报道就在这个背景下发出,传播甚广。至此,各类媒介声音基本戛然而止,各种猜测几乎瞬间消失。

事后,我问K2有关人士,风口浪尖之上,为何不多选几家媒体发声?得到的回复是,舆论场中,纸媒最权威,媒体当中,河南商报和“投牌”最客观。

这些反馈意见让人振聋发聩。自媒体与平面媒体共存的时代,客观、公正、有力度的内容生产,不仅永不过时,而且还迫切需要,它是稀缺资源。河南商报这个平台一直奔跑在制造和开发这类资源的路上,这也是我敬重它的初衷和理由。

郑州不动产登记的苦记者的痛

河南商报是最早密切关注郑州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进展的,从正式开展之前就对市国土局和市房管局两个部门的准备工作,进行了全面报道。很多二手房交易者,包括房屋中介也在第一时间从河南商报和“投牌”获得初步认识。作为记者而言,心里可没有那么坦然,因为,关于信息实时共享、流程再造、部门衔接、合格人员到位情况等,这些关乎不动产登记工作的“要害”,几乎是在匆忙之中断断续续完善的。

果然,和全国其他很多城市一样,郑州开始出现“房本之争”、“权籍调查风波”、“土地问题”、“两个部门来回跑”……由此带来的老百姓“背着高利贷的债等不动产权证书(证明)”的情况,比比皆是。有大老板月息上万,有投资客卡在中间被套牢,有市民急用钱而不得,急哭的、气病的……包括部分不动产登记基层工作人员,也是有苦说不出。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几乎只有河南商报和财经微信公号“投牌”,以及大河报和大河客户端全程跟踪报道,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不动产登记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两大平台的报道,那么,人们的办事效率将受到极大挑战。

当众多“投牌”粉丝每天都在不停地期待和刷新“投牌”推送文章时,当他们遇到问题会在第一时间向你求助时,当他们亲切地称你为“牌哥”时,当两个部门的部分工作动态展现在投牌平台上时,你会再次对“记者”这个行当所创造的价值产生敬畏心理,它值得你有所坚守,有所改变。

媒介融合时代,我们也在积极转身,尝试多种途径,换个面貌服务读者,确切地说,是受众。世界是你们的,世界也是我们的,但世界终究是优质内容生产商的。借用建业住宅集团董事局主席胡葆森先生的一句话,循道途中有一束不灭的光,心中装着你的精准受众,就永远不会迷茫。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