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9 星期五

大河报第四任总编辑王守国:人生自古多驿站 大河奔腾赖后贤

来源:大河网 编辑:林峰峰

王守国寄语小记者:在信息过载的当下有,创意、有深度的内容弥足珍贵有,思想、有深度的新闻人一直有价值。

□记者丁倩文吴国强摄影

四年前的11月7日,王守国从大河报总编辑岗位上转任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副总裁,从报人变成了出版人。

四年后的11月6日,大河报年轻记者、高校联盟学生记者和大河报小记者一行8人,在郑州回声馆深度对话这位传媒导师。

谈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这次采访,特意约在郑州回声馆。这是河南省首家24小时书店,也是王守国转战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后的新战场、新成果之一。

上午10点,采访正式开始。大河报小记者王涵怡抛出一个颇有“高度”的问题:“我知道您写过一本《酒文化与艺术精神》的书,您能为我们讲讲酒文化吗?”

王守国会心一笑,颇为认真地给“小粉丝”讲解酒文化。他说,这本1989年出版的书,是自己研究唐诗宋词的“副产品”。他大学读的是古典文学专业,在研究唐诗宋词大家的作品时,发现中国的酒文化简直就是一部蕴含丰饶的百科全书。

从山猿造酒到《诗经》中的祭祀用酒再到元朝时现代意义上的白酒,王守国沿着历史脉络娓娓道来。

面对大家惊羡不已的神情,王守国谦虚地说,他1974年到1976年上高中,当时能读到的书很少,一本《唐诗三百首》,整天读,自然就背熟了。1977年考入河南大学后,更是天天泡在图书馆。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瞬间被勾起读书欲望的大记者、小记者们,纷纷“求”开书单。大记者拿到了《中国哲学史简编》、《中华文化四十七讲》等书目,小记者则收到了熟读学校课本、多背古诗词和《论语》等建议。

谈工作:做新闻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采访中,大河报记者将一本精心制作的纪念册送给王守国,作为报社送给“资深记者”的节日礼物。

打开纪念册,王守国一声低呼:“这太珍贵了!”2001年7月到2012年11月,这本纪念册,将他在大河报工作期间的30多个精彩瞬间定格在了一起。

中国古代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曾说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王守国看来,做新闻,是同样道理。

他入职大河报之初,即与当时的马国强总编辑等,一起策划推动了报社《厚重河南》这个品牌栏目的诞生。如今《厚重河南》一书已经成为河南的“文化特产”,去外地“走亲戚”时总要拎上一套。

此外,2003年的“从洛阳到洛阳,客家迁移万里寻踪”报道,2012年的“行走大运河”报道,2012年的“千里跃进大别山”报道等,都让他记忆犹新。

谈未来:有深度的新闻人永远有价值

如何看待纸媒的未来?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学生记者提出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

“不可否认,报纸百年辉煌,如今正迎来最严酷的挑战。”王守国坦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报纸、杂志、书籍等传统资讯传播载体正在发生剧烈变化,但职业新闻人“内容提供商”的角色不会变化。恰恰相反,在信息过载的当下,有创意、有深度的内容弥足珍贵,有思想、有深度的新闻人一直有价值。

接过大河报总编辑一职第四棒后,结合彼时媒体环境,王守国就曾提出“新闻立报,内容为王,深度引领,策划制胜”的办报理念。他认为,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到融媒体,改变的是传播方式,不变的是优秀传播内容永远有市场。

当听说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优秀学生,今年以来已经接连入职大河报,王守国非常高兴。年轻传媒人的蓬勃朝气与进取劲头,坚守初心与拥抱融媒的完美结合,都让他颇感欣慰。

采访结束,王守国为大河报人送上深深祝福与殷殷期望:“立冬时节天渐寒,挥别友朋四年前。人生自古多驿站,大河奔腾赖后贤。”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