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新智寄语小记者:因为记者的作品在时刻影响着社会、影响着他人必,须时刻考虑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记者王悦生文张琮摄影
虽已年届67岁,满头白发,但是,庞新智先生仍然声音洪亮,精神矍铄,身上仍带着一股大河报人的精气神。
曾担任大河报第三任总编辑、中国都市报研究会副会长的他,退休后除了研究豫剧外,仍然关注着大河报及中国都市报的发展。在他看来,大河报不忘的初心,就是为读者服务。
【初心】以拓荒牛的精神,为读者服务
“我非常喜欢这个礼物,诚心地感谢大家。”11月6日下午,大河书局郑州经纬店二楼,多名高校学生记者、大河小记者与庞新智老总共话媒体人的初心,共叙新闻情。在活动开始前,新闻晚辈们给庞总献上了记者节前的一份“神秘礼物”。
这份礼物是一头弓着身子、俯首向前的“木牛”。它有两个寓意,一是庞总与新中国同龄,属相是“牛”。二是,1995年庞总和45名同事一起排除万难,联手创建了大河报,他们身上有一种“拓荒牛”的精神。这种精神一直引领着大河报开拓创新,勇攀中国报业的高峰。
说起大河报的创业史,庞总说,当时四五十名员工自己砸破“铁饭碗”,选择进入大河报创业,除了每人每月工资1200元外,没有其他的待遇和承诺,“那个时候,每天都处于兴奋状态,每个记者身上都有一股敢拼、敢打的勇气和自信,从来没有想过失败”。
如今,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庞总依然认为大河报的初心非常重要,这份初心就是“为读者服务”。
庞总说,大河报会聚了在河南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和创新实力的记者、编辑,只要敢想敢做,没有理由不成功。
【交流】记者最重要的素质是社会责任感
“庞爷爷,您做了几十年的记者,您认为做记者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参与交流活动的大河小记者张艺杰提问道。
庞总不假思索地回答:“是社会责任感。如果没有这个,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因为记者的作品在时刻影响着社会、影响着他人,必须时刻考虑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我小时候最开心的是,每个学期能从学校领回一张奖状。那时,每个班级只有一个人能得奖状,很不容易。”庞总说,1969年,他应征入伍,任解放军某师的新闻报道员,自此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1971年,他调入山西日报社任编辑,又过了几年,调入了河南日报。自从做了记者之后,最开心的事就是见到自己的稿子见报。1995年,大河报创刊,“走在街头,每当听到有读者议论大河报今天刊登了哪一篇新闻,心里那个快乐啊。”
河南农业大学的校园记者陈佳佳提问说,最近她遇到了一些困惑,不知道该不该坚持自己的新闻理想。庞总回答:“人这一辈子经常会遇到迷茫的时候,但是,如果你的目标是明确的,就不会有这些迷茫了。”庞总解释说,他之所以选择做记者,就是因为喜欢,志趣在此,他建议陈佳佳首先弄明白将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然后找到目标,快乐生活。
【寄语】记者要学会在工作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今年的记者节到了。纪念节日的最好方式,可能就是用报道书写自己的初心,为读者服务。
在庞总的记者生涯中,有很多次采访经历尤为难忘,其中就包括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篇报道。那天突然有人拿来一个纸条给他并说:“有个通讯员的稿件,希望庞总审阅。”庞新智仔细一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新闻线索。20多年过去了,如今想起来他仍心潮澎湃,“干记者这么多年,看到好的新闻线索,内心激动得不行。”
随后,他进一步采访,亲自执笔写成了那篇名为《邵美玲侍奉孤寡老人一年半,不想竟是48年离散亲生母》的报道,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反响,该报道被国内多家报刊转载,并被搬上了舞台和荧屏。
庞总告诉年轻记者:“要24小时保持工作状态,时刻发现身边的好新闻线索,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找到生活的乐趣。”
他说,虽然他有很多爱好,也有多段不同的人生经历,但是,他对自己的定位仍然是一位不忘初心的“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