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兴寄语小记者:要有理想有榜样,把英雄事迹化成自己的血液给,自己力量,快速成长。
编者按
今天是记者节,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连日来推出“不忘初心,全新前行,报人读者齐聚,共话昨天、今天、明天”主题采访活动。面向全省高校发出学生记者“召集令”,由报社青年记者、高校联盟学生记者、大河报小记者组成的采访团,集体采访大河报历任总编辑王继兴、马国强、庞新智、王守国等4人。昔日报界“叱咤风云”的总编辑们变身幽默和蔼的媒体导师,分享职业经验,助力新闻梦想。
□记者梁新翠文白周峰摄影
柔毫虽非长剑,锋端时系雷声。更深夜半独伏案,雨骤风狂总出征。常在浪里行。风云化作翰墨,心血凝为笔踪。六十春秋一瞬间,花甲岁月万缕情。何叹白发生!
这首《破阵子》是大河报首任总编辑王继兴退休后所作,词中浓缩了一个老报人的职业生涯。11月6日下午,记者一行7人来到王继兴在郑州的家中,进行了一场关于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对话。
中学时就是“主编”
一篇《谁是最可爱的人》,点燃了他的理想。当一名记者,这是王继兴从小就立下的志向。
从通讯员到“承包”整个校报,念中学时的王继兴就实现了“主编梦”。24岁起,他开始从事职业新闻工作,当过记者,当过编辑。“战场”从郑州晚报转移到河南日报,55岁时又受命组建班子,创建大河报。回顾他的职业生涯,几乎一直都在与报纸为伴。
对于记者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新闻和历史,一新一旧,看似对立,王继兴却巧妙地把二者结合起来,用写史的标准规范自己的新闻写作。他引用刘知几(唐)和章学诚(清)关于史家的论断,才、学、识、德。作为一名记者要有写作能力,是为才;要有知识基础,是为学;要有自己的观点,是为识;要有端正的品行,是为德。此外,还要有严谨的态度和敏捷的思维。
报成气候人成才
“采缤纷天下事儿,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大河报创刊时提出的口号,王继兴说,大河报当时的定位是高格调、开放型、多功能、雅俗共赏。它的出现填补了河南市场上都市报的空白。
万事开头难,大河报刚创刊时,连固定的办公地点都没有,编辑、记者忙完稿子经常就是半夜两三点了,大家睡地板、睡板凳、睡沙发,报纸成了“被子”,后来,报社干脆给每人发件军大衣。“大通铺”成为一代大河报人的特殊记忆。
2000年,王继兴60岁,到了退休的年纪,百万大报的目标似乎无法在自己手中实现,心中不免遗憾,仿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他作诗一首,“到站方知太匆匆,遗憾未能攀高峰;百万喜报传来时,喝酒一定叫老翁”。
不过欣慰的是,“到站”时,报已成气候,人已成才,王继兴在创刊时定下的目标实现了。
离开了报纸,却没有离开新闻
爷爷您喜欢用手机玩游戏吗?答案是否定的,但是小记者的提问,却意外“揭秘”了王继兴的退休生活。
离开了报纸,却并没离开新闻。退休后,王继兴还担任着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学术委员会主任一职;20多年来,他一直是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并担任河南省杂文协会会长。
平时他也爱好广泛,常在书房临摹王羲之、米芾等名家的作品;拉二胡则成了他治愈颈椎病的妙招;不仅自己是“自拍达人”,有时老伴也会被“征用”来当模特,家里的一花一草都披着不一样的光影。
自媒体时代来了,王总您怎么看?
忆起大河报创刊的年代,王继兴用了“风起云涌”4个字。聊起当下的自媒体,他同样用了这4个字。
他说,曾经,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使报社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印刷厂传奇般的铅印师傅们下岗了,他们的背影让人心酸,但从宏观来讲,它却是一种进步,因为它大大提升了排版的效率。当下,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冲击着传统媒体,也是同样的道理。“手段的进步总是好事儿嘛。”王继兴乐观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