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放鹰台,我用无人机与放鹰的李白来了张合影。
罗伯特·卡帕曾说过:“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在从事新闻摄影的这6年中,无限接近新闻现场曾是我在赶赴现场报道时的一种习惯。
在地震过后,徒步走在废墟里;在洪水中,趟水前行;在泄漏的化工品里,捂鼻向前……选择了新闻摄影就意味着要选择溯流而上。无限接近新闻现场,才得以最接近事实的真相。而随着工作年龄的增长,发现镜头的接近还远远不够。每一个现场,都有可能成为历史的一瞬;每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都有可能参与到别人的人生。身体的靠近只是为镜头里的画面提供了多一种可能,而目之所及,心之所想,才决定了照片在穿越时空后会绽放怎样的花火。
在爱幻想的小时候,常期望自己的眼睛能是一部相机,看见的都能拍下,把每一个瞬间都能变作永恒。现在发现,拍到的,未必大家都能看见。我们身处的时代由一个个关键词代言,但又被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所填满。这些日常生活,给它加上时空距离的滤镜时,才得以让我们一窥它的本真。
在新闻现场,技术的进步让我们得以穿越空间上的阻碍。用于航拍的无人机能携带相机飞上高空,在空中随意切换拍摄角度,让我们能用全新的视角审视这个现场。有人曾说,那是“上帝视角”。想来也是,空中俯瞰,芸芸众生,滚滚红尘。悬在空中的镜头里,那种空间的距离感能让观者跳离脚下的眼前,以更宏大的视角重新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江城7月的水患,让一片村庄成了泽国,身在现场,目之所及,满是被洪水淹没的道路与农田。身处其中,只觉自己渺小可怜。而无人机升到空中,却帮我看到了景象之外新的意象:云雾之下,绿色的行道树与村庄红色的屋顶在黄水之中挺立,晨光似在静谧中轻声述说一个关于灾难与希望的故事。
新闻照片于我而言,最大的魅力在于能够穿越时间。此时按下快门的一瞬,就可能被定格为永恒。回首翻看老照片时,会发现许多瞬间已无法再去复制,它们已成为不能回去的昨天。而再想与昨天对话,只能透过那些被定格的往昔瞬间。今日的新闻,都是明天的历史。经得起岁月敲打,能沉淀下来的经典一瞬是多么迷人。到现在,我都一直保留一个习惯,拍下的每一张照片都不删除,我不知道过了若干年后,这些瞬间能给人带来什么;但我知道,过了若干年后,我将不可能再拍到同样的景象。
距离的远近,时间的长短,赋予照片不同的观感。作为一名永远在路上的记录者,脚踏大地,眼望苍穹,把每一次快门的释放作为一次沟通时空的尝试,这样,才不负一名新闻摄影记者肩上的使命。
胡九思
《桥上行舟》
新闻闪回:在最新公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中,武汉同上海、重庆被列为中国“超大城市”。“每天不一样”的武汉正迅速发展,城市建设也突飞猛进。
2016年的7月,于我和我的同事而言,是难熬的“水深火热”。
连日的暴雨,让江城饱受水困之苦。身为记者,灾情在哪里,我们的身影就要出现在哪里。那些日子,我和我的同事们四处奔劳,只为在第一时间,将灾情通报给需要的读者。
7月8日,江夏大道汤逊湖大桥被上涨的湖水淹没。昔日的马路早已不见踪迹,车辆也无法通行。面对困难,人的智慧总是超越想象。一艘艘渔舟划上桥面,将过往的市民摆渡至被湖水分割的两岸。人的智慧与从容打通了两岸。看到“桥上行舟”这景象,连日的奔波疲惫顿时消散不少。静谧桥面上的那几艘小舟让我意识到:水终将退去,而生活仍在继续。
江城夏日》
新闻闪回:2016年7月23日,江城迎来首轮高温,近2万游客涌入玛雅海滩水上公园戏水避暑。
每到夏季的武汉,总少不了关于城市高温的报道。面对高温,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有着不同的应对方式和心态。从竹床阵到空调房,从江边戏水到现代化的水上公园体验。每个时期的避暑方式都能反映出它所属的独有的时代印记。
市民戏水消暑这一再平常不过的日常新闻,选用空中俯瞰的视角,能更好地将现象从事件本身中抽离,将其置放到更宏大的时空中重新审视。航拍镜头下的人是渺小的,公园中现代化冲水装置按照程序设定的频率一次又一次重复地将水泼下,让聚在水花下的人们得以享受夏日片刻的欢愉。
《城市之眼》
在武汉生活了20多年,随着这座城市一起生长,见证了武汉每天不一样的变化。尤为明显的是城市道路的建设,一条条快速路的连通,一座座立交桥的拔地而起,彰显着一座城的现代化进程。
行驶在立交之上,有时会突发奇想:倘若立交看的见,它们将会看到怎样一番景象?
作为城市关节的立交桥,连通四方,每日看到的是在它身上穿行而过的车流,看到的是随它环绕而起的高楼,看到的是它生根着的这个城市日新月异。
借助无人机的“上帝视角”,俯身端详一个个城市立交,让我得以一窥它的容颜。夜幕中的立交,在定格的一瞬,展露出眉目神情,匆匆而过的人们在它眼皮下交错。车来车往,似流淌着的血液,奔流,不息。
责编:王玉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