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 淮安四水穿城,水资源丰富。不过,淮安也是一座缺水型城市,过境水较多,尤其是城区供水来源较为单一,且均以二河、古黄河为取水水源,它们同属于洪泽湖下游水系,一旦水源出了问题,该怎么办?近日,住建部门就市区备用水源工程相关话题召开了新闻媒体通气会。据介绍,市区备用水源工程计划于近期破土动工,预计2017年年底完工。项目建成后,当市区二河、古黄河水源地发生突发性水污染时,将把备用水源京杭运河或白马湖的水输送至城南水厂,由水厂向市区应急供水。
●科学规划,合理保护生态环境
工程什么时候开工,何时投入运营?从通气会上了解到,今年初,该工程被市政府列入为城乡居民办十件实事项目。目前,这一项目已列入2016年江苏省PPP试点项目。项目前期由社会投资人出资建设,建成后政府逐年支付建设和运行费用。
据悉,项目公司淮安市思源水务投资管理公司已完成注册,正在办理工程开工前期手续,近期将正式破土动工。根据计划,工程工期为14个月,于2017年年底完成。
工程建设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扰民,保护环境?市住建局也在思索。经过周密调研,结合现场勘察,从可操作性、工程难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市政部门确立了“尽可能最短、尽可能沿河沿路少拆迁、尽可能不占用农田”的原则,尽量缩短管线的长度,尽量避开不良地质构造处,尽量沿现有或规划道路铺设,减少拆迁,少动植被,进而保护环境,减轻扰民。
实际上,由于远离主城区和居民聚居区,该工程对百姓生活的影响较小。同时,为响应并积极践行市政府创建生态市建设,住建部门实施备用水源工程的同时,还将加强白马湖综合整治,进一步提升改善白马湖水源地水质,尽可能地保护生态环境。
●水源单一,城市呼唤备用水源
水是生命之源,水安全更牵动着群众的心。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频频发生突发性水源污染事件,特别是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引起的无锡水污染事件,不仅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也给城市供水安全敲响了警钟。
2014年,省政府下发《关于切实加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实现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全覆盖。加快推进不同水系或相对独立控制取水的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尽快形成‘双重水源、双重保障’能力。”《通知》指出,建设第二水源或者应急水源工程,是解决饮用水源地突发水污染事件的根本措施,在区域供水不断推进的形势下更显迫切和重要。重新审视淮安的饮用水源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承担城区供水的4个水厂均以二河、古黄河为取水水源,且属于洪泽湖下游同一水系,一旦洪泽湖受到污染,市区所有水厂均会受到影响,将严重威胁市区供水安全。由此可见,建设市区备用水源工程势在必行,也是大势所趋。
经过重重筛选论证,市区备用水源地“浮出水面”——根据市水利局编制的市区备用水源地方案显示,市区第二水源地为白马湖,取水位置设在淮安区南闸镇渔民村;第三水源地为京杭运河,取水位置为白马湖水厂现有取水口所在地。根据测算,市区备用水源工程总投资为4.8亿元,新建日取水能力20万吨的白马湖水源厂和日取水能力20万吨的京杭运河水源厂。
●讲究质量
努力打造精品工程
“市区备用水源工程建成后,困扰我市多年的饮用水源地单一的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我市也将形成‘河湖并举,多源供水’的城市供水新格局,更大程度上保障起我市的供水安全。”市住建局长王亦农说。
据介绍,市区备用水源工程投资较大、线路较长(53公里),管径也是我市目前最大的供水管道。但是,工期只有14个月,工程还需穿越灌溉总渠、入海水道需顶管等,施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王亦农说,根据规划并结合实际情况,京杭运河和白马湖取水口工程、管道穿越入海水道和灌溉总渠工程将成为影响工期、进度的关键节点。
“面对全市人民的殷切期盼,承担任务的市政部门使命在肩,义不容辞。”王亦农表示,住建部门将全力以赴推进工程建设,高标准、严要求,同时注重科学管理、讲究质量第一,尽最大努力把市区备用水源工程打造成为精品工程,为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华威 通讯员 徐鸿宝 丁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