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
关注
“我想请教一下,这个医疗设备进入欧洲需要什么样的准入条件,能否向我们推荐一些有影响力的合作伙伴?”11月4日,中欧创新创业合作对话会在成都举行,其中的中欧“双创”项目展示环节,成都优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哲向在座的中外嘉宾发问。
在全球化时代,新技术和新模式如果不能做到全球领先,或者不能早日进入全球市场,将很容易被复制和赶超。怎样应对?成都高新区已经开展探索。
□本报记者 张岚
引进人才以园区为载体聚集创新资源
项目介绍的最后,吴哲指着PPT自豪地说:“这上面写着‘掌声’二字不是要大家给我们掌声,而是这个产品名字就叫‘掌声’,掌上超声的意思。”
几年前,海归博士吴哲来到成都高新区创业,研发出国内首款智能掌上超声设备,体积只有6寸手机的大小,突破了现有医疗超声影像设备“腾挪难”的痛点。目前该设备不仅已经进入到国内最大几家医院,还大量进入基层医院,市场反响超过预期。
创新最重要的,是人才。聚集一大批像吴哲这样的人才,是成都高新区近年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新创业活力不减的核心因素。
目前,成都高新区共聚集各类人才25.6万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人才85人,占四川省38%;四川省千人计划人才219人,占四川省37%;并引进了三位诺贝尔奖得主领衔的研究院等。未来几年,成都高新区还将投入50亿人才专项资金,用以全球招引“最强大脑”。
科技部火炬中心原副主任、盛景网络总裁杨跃承认为,成都高新区是建设世界一流园区非常好的载体,创新要素在此充分聚集,政府服务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高度完善。由此,这里的资本活跃度也高,对初创企业来讲,找钱找人相对容易。此外,高新区也是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高度聚集的地方,对人才、技术有强烈的需求。
合作创新互派人才零距体验运营精髓
“这不是我第一次来成都,但却是第一次和欧洲各个国家的导师一起前来。”半年之内两度造访成都,法国索菲亚科技园CEO菲利普·马里亚尼这次带来了一支“梦想团队”。
今年7月,“中法未来青年科技型企业领袖座谈会”在法国尼斯举行,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与法国索菲亚科技园签署“姊妹园区合作协议”。作为系列合作的重要项目,园区双创“导师计划”在11月4日的中欧创新创业合作对话会上正式启动。包括菲利普·马里亚尼在内的5位专业人士,被授予“中法姊妹园区创新创业导师”,法国索菲亚科技园将在科技、电子商务、职能城市建设等方面探索创新合作机制,加强同成都的交流与合作。
为什么需要启动这样一个导师计划?
菲利普·马里亚尼认为,这是由于国际化是创新的必经之路,面对全球化的市场和竞争,也需要尽早培养参与全球创新链的能力。索菲亚科技园的独特模式和经验,四川乃至中国西部的广阔市场和前景,成为双方合作的坚实基础。
成都欧盟项目创新中心总裁代伊伶介绍,园区双创“导师计划”将以“个人融入、近距感受”等浸泡方式、以“点面结合”的资讯获取模式,帮助学员零距体验欧企高层运营精髓,力求在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全球意识、打破传统定势、引进创新思维以及市场拓展、运营创新等多方面取得突破。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中法双方将在各自园区内选派青年科技型企业领袖赴对方园区进行考察培训,并参与到园区内科技型企业高层管理工作。目前,成都高新区正在积极组织区内科技型企业代表赴法参加“导师计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