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0 星期三

六十年辉煌与转型

来源:环球网 编辑:张坷

1957年第一届广交会开幕时,正是浙江经济建设的一个小阳春,杭钢、杭二棉等企业陆续开工兴建。不过当时浙江外贸一片荒芜,主要是出口丝绸、茶叶、桐油、猪鬃、肠衣等土特产。1958年出口总额1689万美元,不及2015年一天出口额的3‰。

所以当上世纪80年代中期,笔者所在的浙江省经济研究中心,提出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时,遭遇一片显而易见的反对声。浙江大学的史晋川教授后来说,当时一位老厅长有一点激动地拉住他说,以浙江当时一年出口7亿多美元,甚至不到全省工业总产值7%~8%的状况,怎么能发展外向型经济呢?这一战略后来去北京征求意见,也遇到一片委婉的反对声。但这一战略的精髓,最终还是被采纳了。

外向型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技术性提法。以浙江严重缺少自然矿产资源的省情,以及当时人均GDP极低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科技文化严重落后的社会发展等状况,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引进技术和各种资源,确是不二选择。事实早已雄辩地证明,30年前提出的外向型战略是完全正确的。

广交会,正是浙江企业大显身手的大平台。以2007年第100届广交会为例,浙江出口成交额名列第二,达48.5亿美元。即使如今这一已不能算高的出口成交额,仍可与广东江苏一起成为“广交会三杰”,成交额占当届广交会50.1%。今年10月召开的第120届广交会,浙江省参展企业占广交会参展企业的22.3%,展位占比达19.5%。1978年至2011年,全国出口以美元计,年均增长高达17.3%,浙江高达28.7%,比全国高11.4个百分点。根据WTO数据,2015年中国商品出口已占全球14.2%,浙江已占全球1.7%,大致相当于印度出口占全球比重,可列全球第19位。

广交会虽曾有过辉煌地位和作用,但毕竟创立于经济落后及计划经济时代。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外贸多元化及其多层面展开,广交会地位作用持续下降。上世纪70年代,广交会成交额相当于全国出口的比重,曾高达50%以上。而2011年,广交会成交额仅相当于当年全国出口额的3.9%,2015年进一步降低到2.4%。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高度评价广交会,对浙江经济曾经有过的非常积极和重大的推动作用。

更重要的还在于,广交会也以市场机制来实施积极转型。诸如增加会次,缩短会期;开辟展品专区,增设品牌展位;积极利用网络,通过脸书等吸粉;融合航空创意等资源,增强吸引力。笔者分析,即使在网络时代,商品贸易有时亦仍需通过人与人的情感交流才能更好地展开,所以广交会独具的“Face to face”功能,只要改革创新及善加经营,仍不失为中国出口贸易的一个巨大窗口。出口贸易虽已千条道,企业出口仍不妨继续钟情于广交会。

(作者为省信息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