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6 星期二

控股权争执引发关注 企业扩张需量力而为

来源:环球网 编辑:张坷

A股“无主”公司超百家控股权争执引发关注

据媒体报道,统计发现,截至11月8日,两市共有137家上市公司没有实际控制人。而通过查阅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可见,沪深两市共有155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显示为“无”,另外,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不到10%的上市公司有46家。相比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在30%、50%甚至80%以上的上市公司,无实际控制人和控股股东持股不足10%的公司,被险资或产业资本“打扰”的风险更大。在业内人士看来,无实际控制人的上市公司存在被并购的可能,也容易被资金炒作。尤其是那些基本面良好、股本相对偏小的上市公司,更容易成为资金炒作的对象。而查阅“无主”上市公司名单可见,有6家ST公司,他们分别是*ST合金、*ST南电A、*ST新都、*ST易桥、ST慧球和ST狮头;另外,“无主”上市公司中不乏蓝筹大盘股。

没有举足轻重的控股大股东,对国内上市公司的治理是好事还是坏事?本来,按照传统“教科书”来说,股权分散、决策受到制约、各类股东有较大发言权,也许是积极意义多一些。而没有实际控制人,或控股股东占比例过低,原来并没有太受到关注,是因为此类公司大体上相安无事。但最近一个阶段,特别是万科宝能之争,让资本市场对控股股东存在与否多了警觉。最近发生的格力股东因并购议案被否导致的冲突,也有人质疑,事件背后其实是管理层对控股权外溢的担心。在资本市场,资本的力量是主宰力量,股权分散本来是用“小钱”撬动“大钱”,对企业而言当然是积极的。但是,资本又是贪婪的,无论是对优秀企业的占有欲,还是充分利用较差企业(特别是壳资源)的价值,资本又会出手凶狠。我们很难用道德标准去说三道四,但是有类似状况的企业要对此有心理准备和“武器”的储藏。

钱生钱游戏风险过大企业扩张需量力而为

媒体报道,乐视最近麻烦较多。巨额烧钱,超长战线,生态化反,直接改名乐视生态(Le Eco)的乐视,用一整套外面人都看不懂,自己人疯狂“蒙眼狂奔”的打法,成为中国近年来无疑最受争议的互联网公司,以及中国A股创业板第一股。贾跃亭不久前一封很长的内部信,引发了剧烈的震荡。其核心要点大约有:即将要裁员,调整组织结构;要安抚稳住供应链债主千万不要挤兑;要不惜一切稳住股价,一切以上市公司利益为先;贾跃亭个人从股市里各种方式套出来的钱也基本上花完了,居然不知不觉超过100亿元了;曾号称要在2016年估值超过1000亿元,2022年超过1700亿元,要在美国融资上市的乐视控股(全球),暂时融资失败了;融资能力“弱”,乐视汽车等子生态短期内难有大的机构接盘,要依靠自现金流循环,等等。

乐视曾经是资本市场最火的上市公司之一,它的扩张速度、融资规模、涉及的新产业,都令人耳目一新;它的股价飞速上涨、市值的高速膨胀,也让乐视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但这类明星的快起快落,也不难让人发现某些规律:所谓升得过高,容易摔得更狠。市场上小鱼吃大鱼的事,也许会有,但绝对是偶然。如果自身能力和实力有限,对扩张要量力而行。另一方面,闯进新领域需要冒险,但要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如果超出可控范围,甚至严重力不从心,则应该慎之又慎。再者,企业行为最终是要靠成熟的盈利模式支撑的,短时间的亏损、烧钱实属难免,但长时间亏损、新项目如无底洞般地烧钱,不会得到市场的认可,也不能得到投资者一以贯之的支持。所以,上市公司一方面要敢于进军新兴产业,另一方面更要懂得量力而为,量入为出。

监管机构关注格力并购资本市场规律必须遵循

继深交所之后,11月6日,作为证监会直接管理的公益性金融机构,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投服中心”),以持有100股格力电器股票的小股东身份,就本次重组向格力电器提出了五方面的问题。具体包括:重组方式是否必要,管理层是否想通过此次交易获得控制权?交易估值是否合理?标的资产PE突击入股是否存在利益输送?重组标的是否具备持续盈利能力?股东大会各项议案结果是否有效?是否对中小投资者的意愿给予充分尊重?等等。针对此次格力电器重组事件,投服中心呼吁,格力电器就此次资产收购与广大中小投资者进行更充分的沟通,提供更完整的信息,找到妥善的解决方案,实现各方的共赢。

最近格力重组方案暴发的激烈冲突,不仅引起市场人士的关注,也为监管层高度重视。除了管理层是否借此机会获得控制权,交易估值是否合理也备受关注,而相关方是否有利益输送更事关法律红线。当然,并购的新项目未来发展前景也是市场关心的重要内容。从投服中心提出的问题来看,格力方案绝非无懈可击。格力是受人羡慕的杰出企业,董明珠也是极有个性的知名企业家。但是,作为知名的实业上市企业,在资本市场也还要遵循资本市场的规律。既然是公众企业,就要考虑投资者的意见和取向,就要对公众负责,这和私人企业、家族企业大为不同。如果是私人企业,并购的事老板一个人说了算,无论赚了赔了,责任和利益都是老板一个人承担。上市企业则不然,有千千万万个利益主体,有七嘴八舌的意见表达,有多种观点的媒体围观报道,需要上市公司对并购项目谨慎行事,对投资者关系要尽量做到充分沟通。可以说,市场不相信眼泪,也不买“发飙”的账。

房地产公司业绩大提升重新规划战略打破怪圈

据报道,目前两市有20家上市房企发布了全年业绩预告,约占上市房企数量的14%,公布全年业绩预告的多是中小房企。公告数据显示,在20家房企中,除两家不确定外,预喜公司数为15家。此外,恒大等龙头房企已完成了销售任务。整体来看,今年受益于一二线楼市回暖,房地产上市公司业绩显著改善。而不少龙头房企提前完成全年销售任务。截至2016年10月底,在公布销售目标的房企中,已有旭辉、万科、中国恒大、碧桂园、首开股份、新城控股等14家房企超额完成全年销售目标,已完成销售目标的企业较上月新增5家。大部分房企销售目标完成率在90%以上,仅小部分房企完成率在80%-90%之间,多数房企的业绩完成情况较好。其中,恒大和万科首次实现了3000亿元的销售规模,融创第一次进入千亿房企行列。

房地产企业的一枝独秀,并不为人们广泛看好。显然,在政策的诱导下,全国各地出现的房价疯狂上涨是房地产企业大幅增效的主要推手。本来去库存是调控的主要动机,怎么就变成了新一轮的房价疯涨?新一轮的严厉调控能否真正解决越调控越上涨的怪圈?现在看来,仅靠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调控”,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房地产业的发展,需要在战略层面重新规划,需要在顶层设计上重新勾勒。一直以来,房地产业的产品——住房属性,到底是投资产品,还是投机商品,或是消费必需品,并没有准确定位,现实中,更多的是作为投资品和投机品来在市场上发威的。这也是房价只升不降的背后主要原因。房子的基本属性是什么?当然是让人居住,是满足人们的基本消费。投资和投机行为要抑制。如果这个基本认识解决了,调控不难,方式方法也有的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