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到来,不仅忙坏了电商、快递和消费者,也让一些别有用心者蠢蠢欲动。
国家发改委12358价格监管平台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网络购物举报量连续5个月同比增长超1200%,其中,6月、7月增幅更是高达2447%、2622%。业内人士指出,订单激增的“双11”,恐更难逃举报量大增局面。
而规范网上平台交易流程、维护消费者权益,是一项需要多方联动、合力推进的事业。
“我拍下的商品还没到,客服打电话说没货了,需要我提供身份证号才能退货。”北京的李女士讲起自己前几天在某平台购物时险些被诈骗的经历,仍然心有余悸,“但客服的语气太急了,我感觉不太对。”
李女士的遭遇不是个案。线上购物模式催生出一些新的侵权样式,大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假冒伪劣。从国家信息中心、百度、中诚信等有关机构对去年“双11”期间电商诚信情况进行的监测看,在媒体和网民曝光的失信案例中,涉嫌售假类占比高达44.82%,同比上升18.2%,售假已成为危害电商诚信的“头号毒瘤”。
“炒信”行为。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炒信”行为变得更有针对性,大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之势。朋友圈晒订单、晒转账截图、聊天记录、买家好评等,都有可能是软件自动生成、以假代真的。
“假客服”声称“订单出了问题”。网购骗术不断升级,“假客服”通过私人手机号码或短信形式告知消费者订单异常,致使消费者上当。
木马植入。一些钓鱼网站制作的“有毒”二维码,只要网购消费者扫一下,卡里的钱就会轻轻松松被刷走。
针对电子商务侵权乱象,有关部门已经开始行动,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日前,针对电商交易价格,国家发改委再出重拳,印发《网络交易价格举报管辖规定(试行)》。规定明确,被举报的网络交易价格行为系电商实施,由电商所在地价格主管部门管辖。被举报的网络交易价格行为系平台实施,由平台所在地价格主管部门管辖。被举报的网络交易价格行为系平台和电商共同实施,由平台所在地价格主管部门管辖。
而针对网络购物中的“炒信”痼疾,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副司长李聚合在此前表示,将着手建立并定期共享“炒信”黑名单和联合惩戒子系统。对“炒信”主体将限制新设立账户,屏蔽或删除现有账户,扣除信用积分,限制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限制严重失信寄递物流企业入驻电商平台,限制网络广告推广等。
与此同时,电商平台纷纷响应国家政策,努力营造健康的线上交易环境。
10月25日,阿里、腾讯、京东、58同城、滴滴出行、百度糯米、奇虎360、顺丰速运等8家企业签署《反“炒信”信息共享协议》。根据协议,各企业将加强内部信用管理,记录“炒信”行为信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