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惠济一中
中国网讯 近日,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全国普法进校园系列活动走进郑州市惠济一中。
惠济一中的办学理念是:为每个学生提供一生都值得回忆的优质初中教育,这和郑州市教育局年初提出的“做有未来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世界上没有哪一种事业像教育这样强烈地崇尚未来,崇尚明天了。不谋未来者,不足谋当下。在急剧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为未来培养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必须把发展的参照系由“现在”转向“未来”,教育者、受教育者要树立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观念,“做有未来的教育,打造有未来的课堂 ”。
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实施“做有未来的教育”教育的过程中,该校特别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尊重生命自然的差异,依托生命自然的潜能,发展生命自然的灵性。利用课堂,大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学校教育品质。
在该校以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中,班级里的所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学习同样的学习内容,学生缺少学习的自主性和可选择性,这一方向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同时也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低下。
现在实行的“多维和谐高效”课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将班级授课为特征的集体授课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个性化教育,做到学生主动学、教师积极教,师生在互动过程中共同成长。尤其是该课堂的“三探一练”教学模式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文本或者教师提供的资源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究任务展开有序的探究学习。全班的所有学习小组先根据学案或者教师指导围绕探究任务一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抓住契机,引领学生发现问题的实质与核心。为了更好地做到这一点,该校教师依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组合,给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学习不同的内容创造条件,用科学的方法诊断出每个学生的学习特征,并将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教育的资源。帮助学生清晰自身在学科学习上的特点,为他们的定位和选择做好参谋,帮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拾级而上。
“有问题”的课堂让学生质疑、探索、交流,提升自身能力
惠济一中学校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展现自身才华的舞台,而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历程。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充满了问题的“问题课堂”,才是最具魅力的课堂。
在相同的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可以做不同的事情,教师尽量减少满堂灌式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讲解,而是针对个体的具体问题答疑解惑;该校也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激发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达到“三个一”:即“每节课每个学生至少提出一个问题;每个学习小组每节课至少提出一个问题;班集体至少形成一个共性问题。还要求授课教师做到没有学生的认真自学,不新授;没有学生的充分思考,不交流;没有学生的疑难问题,不讲解;课堂中必须产生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课中必须有针对性和拓展性的巩固训练,落实双基节节清;课末必须引导产生新的关注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基于未来教育的有效课堂评价,使未来课堂锦上添花
课堂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再局限于同一把尺子,而是根据学生在不同区域的不同表现综合评价。教师、家长光看学生考试的成绩的情景已经成为了过去,学生自己在一段学习旅程中的进步情况反而变得更加重要。
该校提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化,要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注重那个学生独立的、创造性性格的养成,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然也是评价的主体,因此在课堂上,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中来,成为学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自我,学会欣赏别人,取长朴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郑州市教育局局长李陶然表示:“做有未来的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更要回应社会发展关切;不仅要立足当下,更要放眼未来;不仅要用积极的教育未来观影响、感染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公众,更要积极探索、有所作为”。惠济一中的教育是以关注学生完整生命成长,关注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一生幸福为基础,践行了“做有未来的教育”理念。惠济一中用这样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育行为,努力打造“有未来的课堂”,使惠济一中的教育更具有人文关怀。 (王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