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胥明光
明朝末年,倭寇屡侵我海疆,平日训练有素的明军屡战屡败。戚继光总结失败的原因是“其所习所学,通是一个虚套”,并愤懑地说:“如此操练一千年又有何用?”这一总结,深刻揭示了训战脱节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后世同样具有警示意义。
演训是战前之“仗”。部队在对抗之中的一招一式、官兵在演训场上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固化为习惯,带到未来战场上。因此,演训在重视技战术锤炼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官兵的战场养成。
近年来,在演训实践中,各参战部队都非常重视攻防战斗这一主要演示环节。然而,“战斗”结束后的干部队伍补充、战报撰写、烈士抚恤、伤员后送、装备检修保养等环节,却不同程度地被忽视。
“刃不素持必致血指,舟不素操必致倾溺。”战争是风险的集结地,更是血与火、生与死的对决。一场战斗就如同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链条,每个环节的优劣都会影响战局,任何一个节点掉链子,都有可能导致战场失利。
仔细探究胜败之理就会发现,那些战败的军队与其说是败在了战场,不如说是败在了平时。铁的事实无情地警示我们,塑造部队良好的战场养成,是一个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让一切不适应战争的东西从训练中消失,时时处处按实战要求训练,注重细节和点滴养成,形成能战善战的“肌肉记忆”,才能更好地适应战场,从而赢得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