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霍一夫)日前,由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主办、上海市质量协会承办的第18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质量创新论坛暨第十一届上海国际质量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了“互联网经济下的质量与质量影响力”的研讨。
论坛上,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瑞典等国家的质量组织,包括国务院研究机构在内的权威专家学者、政府官员、著名企业家等,与近300名代表展开了演讲、交流、对话。会议重点聚焦互联网经济下的重大变革,进行质量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的交流和共享;会议热点聚焦在“中德质量发展论坛”上,如何强化以质量为底蕴的职业教育,弘扬工匠精神,成为热议的主题。
德国质量协会会长乌多·汉森演讲的“先进企业的新质量”,国务院参事张纲演讲的“中国制造的质量创新”,国务院发展中心研究员任兴洲演讲的“互联网零售的快速发展与商品质量监管”等引起与会代表关注。
乌多·汉森认为,提升劳动力素质,是中国升级人口红利的主攻方向。德国大陆马牌轮胎(中国)有限公司有关人士在论坛上演讲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及实践”案例也证明,德国质量来自对提升劳动力素质的重视,德国工匠精神与德国良好的职业教育密不可分。因此,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要从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转化到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上,提升劳动力素质是重要途径。
会议认为,互联网时代的质量职业教育与质量文化建设必不可少。国际质量科学院副院长拉尔斯·索尔奎斯特认为,不承担质量责任的员工将对企业产生不良影响,而基于培训与发展的良好雇佣关系,则可以创造价值。上海大学教授李明呼吁,未来制造中的工匠不可或缺,“新时代的工匠,应是有超凡专业技能、且对质量有极限追求的人。”他建议,应以标准与规范为抓手,开展质量之道的教育。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蒋家东认为,互联网时代下强化质量管理,要基于全球质量的风险治理观念,将质量要求传递到整个供应链,建设先进质量文化,加强质量知识培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