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农信联社出台《关于打造绿色银行 助推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系统阐述了我省农信系统发展绿色金融的重大意义,明确了发展绿色金融的目标要求,并从投向管理、信贷管理、金融创新、风险管控以及组织保障、沟通协作等6个方面提出了23条举措。
《意见》指出,发展绿色金融是实施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打造“四好银行”的重要抓手;全省农信系统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生态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发展绿色金融助力福建绿色发展,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更多绿色福祉,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作出应有贡献。
《意见》明确,全省农信系统将加强目标管理,打造绿色农信,压降“两高一剩”。大力实施“1357工程”,明确一个致力打造农村绿色信贷主力银行的方向,力争实现绿色信贷增速、增量、客户数“三个不低于”目标,按照投向、授信、产品、渠道、服务“五维绿色”发展思路,聚焦民生林业、绿色农业、海水健康养殖、生态旅游、绿色城镇和美丽乡村、节能减排、水土治理七大重点,进一步做好“三农”领域绿色金融服务工作,确保全省农信系统农村绿色信贷市场份额第一。
《意见》要求,全省农信系统要不断优化信贷投向,加大对绿色农林业、生态旅游、能效信贷等绿色信贷重点领域的投放力度。要加强信贷管理,从自身实际出发,建立绿色清单、绿色指引,开展绿色授信。要从产品服务、担保方式、还款方式、融资模式等维度开展金融创新,加强绿色金融产品供给。要主动建立预警、处置和考核机制,以控制环境和社会风险。
《意见》强调,全省农信系统要加强组织保障,建立董(理)事会、高级管理层、监事会各司其职的绿色金融工作组织架构,指定牵头部门负责,配备相应资源,确保绿色金融各项工作扎实推进;要积极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理念,提高全体员工对绿色金融的认识水平,全员践行绿色办公、绿色出行、低碳生活。
《意见》强调,全省农信系统应通过开展信息披露、争取政策扶持、参与交流项目等方式,加强与社会公众、地方政府、监管部门以及先进银行的沟通协作,为发展绿色金融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业务指导部 吴昊 陈小平)
全省农信系统“1357”工程详解
1:一个愿景。打造农村绿色信贷主力银行。
秉承“绿色惠民”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塑造绿色文化和服务品牌,把福建农信打造成兼具绿色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好银行。
3:三个目标。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力争实现绿色信贷投放“三个不低于”目标(即:绿色信贷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绿色信贷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绿色信贷客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确保全省农信系统农村绿色信贷市场份额第一。
5:五维绿色。从投向、授信、产品、渠道、服务五个维度入手,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绿色行动,倡导环保理念,实现低碳运营,推动绿色金融,促进可持续发展。
投向绿色:制定绿色授信指引,对授信行业划分鼓励类、支持类、限制类和退出类,明确绿色信贷支持方向,重点支持节能环保、低碳生产和绿色消费等领域。
授信绿色:高度关注环境和社会风险,将绿色发展理念引入授信调查、审查、审批及贷后检查全流程授信管理中。
产品绿色:围绕绿色信贷各领域的金融需求开展金融创新,推出一系列契合绿色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信贷产品。
渠道绿色:打造智能化、轻型化、社区化、体验化服务网点,建设全功能村级普惠金融服务站,加快移动金融、手机银行等绿色服务渠道建设和推广。
服务绿色: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优先、优惠、高效的信贷服务;推行电子化服务、无纸化办公;倡导低碳出行等绿色生活方式。
7:七大重点。围绕福建经济特点、资源禀赋和发展战略,聚焦民生林业、绿色农业、海水健康养殖、生态旅游、绿色城镇和美丽乡村、节能减排、水土治理七大重点,进一步做好“三农”领域的绿色金融服务工作。
民生林业:重点支持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优质林产品生产加工等民生林业领域,延伸林业产业链,实现增绿增质增效。
绿色农业:重点支持设施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支持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海水健康养殖:重点支持绿色、低碳、高效、清洁、无公害的海水健康养殖模式,支持渔业优势养殖品种规模化养殖,促进海洋渔业绿色发展。
生态旅游:重点支持县域及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积极介入旅游基础设施、景观建设、民宿客栈建设、农家乐、旅游商品制造、旅游消费等领域。
绿色城镇和美丽乡村:重点支持特色生态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最大限度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节能减排。重点支持能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碳减排、污水处理、二氧化硫减排等领域。
水土治理。重点支持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绿色产业发展,积极做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配套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