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8 星期一

敢于担当是一种司法能力

来源:新华网 编辑:颜学辉

在向苏某宣布搜查令后,执行人员通过执法记录仪,记录下了对苏某所经营的菜市场摊位进行现场搜查的全过程,当场清点、扣留其部分经营所得600元,用于支付其母周某两个月的赡养费。苏某为阻碍执行,大呼“法院抢钱……”部分不明就里的围观群众跟风起哄。法官当场积极给予了解释回应,才使得局面不至于失控。

苏某的母亲周某年近六旬,身患残疾,以采摘茶叶为生,育有四女。被执行人苏某与另一女儿苏某某均已成年,周某现还需单独抚养两未成年女儿。2015年6月,周某以自己丧失劳动能力为由起诉苏某,要求承担赡养义务。龙海市法院审理后,依法判决苏某每月支付周某赡养费300元。但上述判决生效后,苏某并未主动履行,周某只好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人员多次动员苏某主动履行赡养义务,但苏某仍无动于衷。执行人员一行来到苏某的经营场所,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将相应的赡养费执行到位。

依照我国法律规定,赡养无能力或者生活有困难的父母,是子女的法定义务。苏某的行为,既违反法律规定,又有违人伦孝道。

在执行工作中,遇到以上类似情况,是再正常不过了。面对无理取闹的当事人,群众的流言蜚语,社会舆情的铺天盖地,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诚恳的释法说理,努力去化解当事人或群众的不理解。如果我们尽了一切努力,当事人依然提出无理要求乃至威胁,这个时候,我们应勇敢面对,不能屈服于各种压力而妥协。那样只会损害法律的尊严,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不利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敢于担当是一种政治责任,是对党、对人民、对法律的忠诚,是自觉于行动的责任。常言道,“不患无策,只怕无心”。敢于担当是一种司法能力。困难面前,往往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敢于担当的一面镜子、一把标尺。作为法官,在遇见疑难复杂的案件、遇到纠缠不清的当事人时,如果“难”字当头、“退”字当先,在处理问题上畏之如虎,将矛盾上推下交,就很难把案件办好、把矛盾消弭。只有事不避难,敢于担当,才能够妥善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才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执行办案,是执行人员与被执行人力量、智慧、韧劲和心理素质的博弈,是注定与埋怨、阻力等相依相伴的“长征”,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有执行人员内心最深有体会。但我们深信,只要秉承公平正义,敢于担当,都将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

司法是务实的事业,执行经验更是实践的智慧。让我们静下心来,修炼“功夫”,厚积薄发,做一个有能力、有担当、有魄力的执行人。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海市人民法院)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