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星巴克中杯事件”引起热议。事实上,消费者不仅仅在星巴克可能遇到营销“轰炸”,在其他领域,消费者或多或少都会有“星巴克中杯”式的遭遇。这种过度推送在理财产品销售领域也引起了投资人厌烦。多位银行客户向记者抱怨,部分银行的工作人员过度推销理财产品,甚至答非所问。
过度营销,看似不起眼,但实际上很多人都遇到过。近日,记者以储户的身份来到某支行网点,当记者表示要存钱时,一位自称银行理财经理的工作人员主动走过来与记者搭讪,并推荐了一款理财产品。他告诉记者,“现在存款的利息低,还不如买一些理财产品,目前我们银行代销的保险产品收益率还不错,你可以看看。”
在某外资行一家支行网点,理财经理更为热情,向记者介绍了好几款理财产品,当记者明确表示以后再考虑时,这位理财经理却并未停止推销,转而介绍了另外一款产品,“我们很多长期储蓄客户都会买这款产品,保本保息。您看我身边这一摞合同书,都是客户购买签完的。您方便的话也可以加我微信,有什么想要咨询的可以随时联系我。”
储户张小姐也告诉记者:“此前我在某股份制银行购买的一款理财产品即将到期,本想致电客服咨询资金到账的具体时间,但在几分钟的电话沟通中两次被银行工作人员建议‘我行的理财专家希望稍后致电给您,帮你选择新的理财产品’。”
作为金融服务行业,商业银行除了出售自己的有形产品外,还要出售无形产品——服务,银行的各项经营目标需要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来实现。
今年1月初,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银行营业网点服务基本要求》《银行营业网点服务评价准则》等9项金融国家标准,新标准已于6月1日实施。其中8项标准涉及银行服务,主要是针对目前在银行业零售市场上直接面向银行业消费者的服务。
但是,从记者的走访调查结果来看,有些银行存在过度推销的情况,甚至弱化风险、夸大收益、承诺保本保收益。
业内人士指出,合理的营销才会为企业带来更好的利益。如果一直用这样很简单、很初级的销售技巧,尽管在当下能获得更高的销售业绩,但从长远来看,对企业形象的塑造是不利的,对顾客,特别是黏性高的老顾客,再沿用一成不变的、机械的销售手段,会影响客户的体验,失去客户对品牌的喜爱。
据《证券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