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1 星期四

“释产平价”是否操之过急

来源:环球网 编辑:林峰峰

□ 左丰岐

日前,保证迎峰度冬煤炭供应、稳定煤价,国家发改委释放煤炭产能的政策又进一步放松,但是,这距限产政策出台落地还不足一年。尽管释放产能平抑煤价很有必要,然而有业内人士认为,政策调整过于频繁、甚至直接影响市场定价,终究背离能源价格市场化的大方向,不利于能源革命的深入推进。

我国煤炭行业在2020年前需要去产能10亿吨,即使今年完成2.5亿吨的去产能任务,未来4年内仍要退出7.5亿吨煤炭过剩产能,供大于求的态势未来数年内不会改变。然而近期,为了抑制煤价的快速上涨,国家发改委分别启动了二级、一级响应机制外,又启动了释放产能新政策。政策频繁调整,也引起了煤炭价格的波动。

近期,市场供应关系确实也发生了变化,价格上涨就是真实的信号。业界公认的说法是,煤炭市场供需出现的阶段性变化和价格小幅回升是在严格控制产量、严格控制违法建设、严格执行减量化生产的情况下实现的,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

但是,为什么会再出现煤炭供应紧张的问题?这些悄然而至的新增煤炭消费量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必需的基本能源需求和新的发展需求?完全归功宏观经济复苏也不现实。仅因为供应紧张、价格反弹,就决定释产平价,显然不够科学和合理。山东省在2016年全省环保专项行动检查情况通报里就提出,“部分电解铝企业瞒报能耗数据问题,新增而未纳入统计的煤炭消费量高达4000多万吨”。这些增量显然是不应当支持,但确实也会影响到区域市场供需关系。

因此也可以看出,煤炭需求增加、价格反弹,与去产能政策的行业性不均衡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些增量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但是释放产能、平抑煤价又给下游过剩产能、高耗能产业提供了廉价的能源支持,使得过剩产能又有了喘息的机会,也容易让去产能陷入拉锯战。

“理顺能源价格体系,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是能源革命重任之一,应当把更多问题交与市场解决,才可构建公平竞争的能源市场体系,避免市场的大起大落和行业的波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