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2 星期五

73.2%受访者选择新媒体首要考量内容是否丰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陈晶晶

近日,数据服务机构益派咨询发布了《第十四次中国新媒体接触习惯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近九成网民主要使用手机上网终端,移动上网已成为网民的主流上网方式。网民在选择使用新媒体时,注重新媒体承载内容的多元化和获取内容的便捷性。微信较微博的打开率更高。在想获取新闻资讯时,用户仍青睐专业的新闻门户或客户端。

是否满足当下需求是网民选择是否安装App的首要因素

《报告》显示,手机上网已成网民首选方式,约占九成,较去年同比增加8.2%;使用电脑终端上网的选择率为70.5%,较去年同比基本持平。而网民使用新媒体时首先考量内容的丰富多样性,选择率为73.2%。此外,获取内容的便捷性(66.6%)和内容的可读性、娱乐性(66.2%)也是网民重要的考虑因素。

调查揭示,客户端的工具化属性特征明显,网民已经不会随意去下载安装一个App客户端,是否满足自己当下的需求成为网民安装App的首选因素。而在接触和了解一个客户端时,朋友的口碑相传成为首选渠道,选择率为69.6%。其次为“网络客户端广告”,选择率为58.3%。此外,“操作便捷”性和是否可以“一站式解决多元化的需求”也是网民选择App时重要的考虑因素。

作为网民社交、互动、信息分享的工具化客户端,微信的使用率已达近9成,随着网民上网的移动化,86.1%的网民选择使用微信,环比增加7.3个百分点,其中一周内几乎每天登陆的用户达到84.0%。

而微信公众号作为网民接触信息的又一子媒介,到今年8月17日已上线四周年。据蓝鲸传媒报道,截至2016年1月,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有超过1000万个公号,每天带来的用户访问次数超过30亿。这相当于6亿多中国手机网民平均每人每天都要访问微信公众平台5次。随着用户规模的拓展、产品功能的丰富,微信朋友圈也从基于熟人的社交平台延展至弱关系社交,在产品内部形成多个相互平行、自成体系的圈子。

较微信相比,微博作为碎片化信息分享的客户端,在网民使用率及使用频率上均相较偏低。《报告》显示41.1%的网民选择使用微博,其中几乎每天登陆的用户比例为43.4%。

作为信息传播和公众话题讨论的主要平台,微博的媒体属性依旧明显。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微博用户规模为2.42亿,逐渐回升,使用率为34%,与2015年底相比略有上涨。微博在经历了行业调整后,发展策略转换为垂直化内容生态建设,打造垂直化的兴趣社区,兼具媒体和社区属性。

1 2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