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S_Editor P{}.TRS_Editor DIV{}.TRS_Editor TD{}.TRS_Editor TH{}.TRS_Editor SPAN{}.TRS_Editor FONT{}.TRS_Editor UL{}.TRS_Editor LI{}.TRS_Editor A{}
央广网11月25日消息(记者 易珏)11月23日,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与欧洲联盟驻华代表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共同举办《绿色“一带一路”与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创新论坛》。来自环境保护部、欧盟、亚洲基础设施银行、欧洲投资银行、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围绕“‘一带一路’绿色金融体系构建”、“中国海外绿色投融资机制创新”,“投融资环境安全保障政策”等议题展开研讨与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在会上指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自2003年以来,连续12年实现快速增长。随着全球范围内资源和环境约束的进一步加大,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已经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通过创新发展方式来实现绿色发展成为了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对外投资市场不断增长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产业、绿色项目和绿色技术的投资融需求将持续增加,建立专门的海外绿色投融资机制很有必要。
关成华建议,打造“四位一体”机制框架,即从政策体系、技术体系、资金保障和组织机构四方面来创新海外投融资机制。比如,在技术体系中,应该有以下内容,一是投资和融资主体的环境与社会审查评估及风险管理的程序性标准;二是根据行业实际特点制定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行业技术标准和操作指南;三是信息披露要求投融资机构公开但不限于环境与社会保障相关的议题;四是独立审议,构建相关的第三方评估和咨询平台。
资金保障方面,关成华认为,资金来源可以有绿色信贷, 面向银行业机构的信贷业务机制;绿色保险, 以保险形式实现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补偿机制;绿色债券, 募集资金主要用于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项目的债券、绿色投资基金,为绿色发展目标建立的专门基金;国际机构、国际金融机构资金渠道。
关成华表示,依据“四位一体”机制框架落实路径,具体区域可先从“一带一路”着手。首先,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政策制定的协调性,加快建立完备的海外绿色投融资政策保障体系;其次,制定和完善一套在与国际接轨同时又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的技术标准;再次,加强与现有国际经济合作组织间的协调与沟通,加快构建“一带一路”多边绿色投融资联席会议合作机制;最后,加快绿色金融体系构建步伐,进一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一带一路”绿色投融资市场,加快投融资主体结构转变,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资本在海外绿色投融资市场中的积极性,加快市场多元化进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