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30 星期六

法制晚报:财政透明 步子还得更大些

来源:环球网 编辑:张坷

昨天,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发布《2016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对全国31个省级政府的财政透明度进行评估。2016年31个省份的平均得分仅为42.25分,最高分为宁夏65.63分,最低分为江苏23.71分,只有宁夏、湖南两个省份超过60分。这份答卷,显然是不让人满意的。

早在2014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对预算制度提出要求,政府财政信息公开状况成为了硬性的要求。几乎是同时,《预算法》也进行了修订,要求政府全部收支要纳入预算管理;遵循预算公开原则,强调预算必须接受社会监督。

这两年以来,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中央各部委遵循《预算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每年公布财政预算。每当预算公布,都会引来大家的许多议论,一开始批评和质疑比较多,但坚持下来就会发现,这些预算也是有“亮点”的,三公经费在减少,钱被用在刀刃上。人们逐渐习惯和接受了每年的财政预算,并且开始体会到财政透明带来的进步。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到了省一级的地方政府,财政透明虽然与往年比有所提高,但总的说来,做得并不算好。其中个别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排名反而落后,这都是不正常的。在国际预算合作伙伴协会(IBP)的调查中,2015年中国政府预算公开指数为14,在102个调查国家中排在第92位。这也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匹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报告分析,这次拖后腿的,主要为财政专户管理资金和政府资产负债信息的公开。尤其是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是政府部门为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在金融部门开设账户进行管理。这次的数据不进反退,确实值得好好探讨一下,是什么让地方政府对这一类资金疏于统计和说明。另外,政府资产负债信息,也是财政透明的老大难。负债多少、为什么负债、如何偿还、对经济发展有何利弊,是不是政府自己都该有本账?这本账也该让公众清楚才好。

实际上,对于财政透明,各级政府所持的态度还是十分积极的。在调查中,“态度”一项得分最高。这一方面说明,财政走向透明是大势所趋,为各级干部所认可,另一方面也说明,仅仅有态度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更多地落实到行动中来。有些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的意识不够,有的还存在着顾虑。其实顾虑是不必要的,因为财政透明的目的,就是要大家发表意见,哪些钱花得对,哪些还该多花,哪些需要节约,哪些钱不必要花。人人都有权利发表看法,逐步修正政府的做法,让财政的收支更加平衡、合理。不同利益诉求的人群,会有不同的意见,有些还可能会刺耳,但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就没有问题。政府应该有这个承受力和宽容心,应该明白,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加强,随着透明度的提高,人们的满意度会越来越强,最终,是会对上上下下的工作有益的。

当然,提高财政透明度会让一些钱花得不那么任性,权力会受到制约。但这不正是改革的目的所在吗?以财政透明的制度,减少浪费、杜绝腐败,也正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思路。

目前,《预算法实施条例》正在修订中,将对预算公开作出更加细化的规定。财政透明既有法规依据,也有公众支持,加上国务院的要求、中央各个部委带头,已经加速前行。这个时候,各地的地方政府应该有紧迫感,应该争相进步、不拖后腿。既然已经有了态度,那么步子就该往前迈了。(评论员 程赤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