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中医诊疗为主要治疗手段的中国,因每年人均8瓶的输液体量被外界称为“输液大国”。2016年,随着江苏官方在部分医院叫停门诊输液医学行为,山西长治等多地也纷纷跟进,“小感冒大输液”的畸形医疗状况正在得到改善。
据中国网报道,静脉输液是国际公认最危险的给药方式,“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卫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但在许多国人心里,输液却成了“最简单快捷”的治疗方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输液量超百亿瓶,每年约20万人死于输液不良反应。国际上平均每人输液2.5-3.3瓶/年,我国则是8瓶。
长期以来,抗生素的滥用、静脉输液泛滥等过度医疗行为在中国饱受诟病,此间,中国官方一直致力于遏制上述不合理的医疗行为,改变民众就医习惯,回归医疗普惠公益性质。
距离中国内陆城市山西长治卫生部门“取消门诊输液”通知近一个月。近日,记者走访该市主要的官办医院长治市人民医院、长治市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等多家医院发现,专用于接收门诊输液患者的大厅内,陈列柜空置,房门紧锁。长治市人民医院护士长芦飞告诉记者,每到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期,这里20个座位“被挤得满满的”。
生活在山西农村的吕金梅有一个习惯,每年开春或秋冬之交,不论有没有生病,都要去当地村卫生所进行静脉输液,“第一天是消炎液体,第二天和第三天输脂肪乳(能量补充药)”,她听许多人说,这样能保证一年四季不生病。
静脉输液这一被国际认为最危险的用药方式却在中国广大农村流行。与吕金梅一样,许多人迷信输液能让病痛快速消除,还有防病功效。一项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输液市场容量在100亿瓶(袋)以上,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高于国际上人均2.5到3.3瓶的水平。中国首家以省级卫生部门名义叫停门诊输液的江苏,其南京三甲综合性医院年门诊输液量基本都在20万人次以上,占就诊量的百分之十。
静脉输液在医学上属于侵入性操作范畴,相当于一次小手术,所以门诊不提供输液被认为是国际医务惯例。“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进入血液循环,极易出现静脉炎症等不良反应,尤其是伴随输液产生的抗菌药物滥用,将最终导致无药可用。”山西省长治市医政科科长王玉华坦言,一般来说,输液是仅对急救、重症患不能进食患者使用的“最后给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