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8 星期一

源头治水,垃圾变“礼品”

来源:新民网 编辑:吴海东

浙江省遂昌县地处钱塘江、瓯江两江源头,是该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区,确保出境水质稳定达标事关民生、责任重大。要想源头治理,病灶是在水里,病根却在岸上。

作为试点乡镇,垵口乡是遂昌的饮用水源头,其对垃圾分类有着严格的规定。每月为农户发放黄红黑蓝四色垃圾袋10只,黄色装可回收利用垃圾,红色装厨余垃圾,黑色装有毒有害垃圾,蓝色装其他垃圾。并对每只垃圾袋进行二级编码,一级代码表示卫生责任区,二级代码表示户主代号。通过对垃圾袋二级编码,垃圾就有了“身份证”,一方面方便检查农户是否按要求进行分类,另一方面方便检查农户是否按要求定点定时投放。

为了处理农村的剩菜剩饭、谷壳笋壳、动物粪便等有机垃圾,该乡投入资金30余万元引进了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这台设备,每次能“吃”进900公斤有机垃圾,经过7至10天的搅拌、分解发酵,再通过二次堆肥处理,就能够产出300公斤精细、无臭的有机肥料。

为收集更多的垃圾,该乡还出台办法,要求各村农户每天早上8点前,将有机垃圾投放进带有编号的垃圾箱。管理员对符合分类要求的进行积分统计。农户可凭相应积分兑换有机肥。如今,垃圾成了“抢手货”,谁都舍不得乱扔。垵口乡因势利导,将有机肥生产当做一个生态环保产业来培育,一部分对外出售,一部分作为礼物送给游客和村民,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如今,“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分类处理”已在遂昌县全面铺开,从源头上解决了农村垃圾河、黑臭河易反弹的难题,有效提升了环境质量,为出境水质长期稳定达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斯科)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